昨天討論鄧永鏘引用的Dr Johnson軼事,我斷言「約翰生從未這樣說過」,嚴謹見稱的王偉雄教授,認為我把話說得太盡,寫「沒有任何文字記錄證明約翰生這樣說過」就夠了,又提議我不妨再談談「You smell, I stink」的問題。王兄批評得對,而smell和stink也值得細說。先解釋一下,我何以認為約翰生沒說過那句話?上星期恰巧寫過,約翰生是我年少時的偶像,因此他的著作、同代人寫他的傳記和回憶錄,大致經眼,但偏偏沒見過這則軼聞。你現在google,當然會看到很多人把「You smell, I stink」當成約翰生金句,但問題是統統欠缺資料來源,可見是以訛傳訛。
那則軼事,現在流傳的版本是這樣:大熱天時,約翰生一屁股坐到公園長椅上,旁邊女士掩鼻說「You smell」(你好臭),身為字典編者的約翰生博士,學究地認為「smell」只表示「用鼻子聞到」意思,不可解為「發出氣味」,於是反擊:「No, Madam. You smell, I stink.」(不對啊,太太:你聞,我臭)我們都知道「smell」在現代英語有不及物動詞用法,能表示「發出異味」,但約翰生那時代又如何?這個問題,一查約翰生本人編的字典便迎刃而解:「To smell」在字典中分為兩條,一作及物動詞用(To perceive by the nose),一作不及物動詞用(To have any particular scent),跟現代用法無異。由此可見,軼事中約翰生所糾正的英語,現實中約翰生並沒覺得不妥。在「To stink」一條,約翰生引用Granville一首詩:Chloris, this costly way to stink give o'er / 'Tis throwing sweet into a common shore./ Not all Arabia would sufficient be, / Thou smell'st not of thy sweets, they stink of thee. 這詩很風趣,大意是詩人對某女子說,不要傾家蕩產令自己發臭了,你不過把香水倒進溝渠,末句最妙:「你沒有香水的芬芳,香水卻有你的臭氣。」留意句中smell和stink都有「發出氣味」意思,約翰生無疑講究用字,但「You smell, I stink」是老屈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