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擔心自己𠝹錯位、𠝹得唔好,會毀咗遺容。」這是港大醫科學生馮子珊年多前第一次解剖「大體老師」,模擬為病人施手術抽走肺積水時的感覺。她明白大體老師對醫學培訓至關重要;但當患子宮頸癌的姑媽透露想成為遺體捐贈者的意願後,她卻一度抗拒,「如果最後係我負責(為她)解剖,我唔會想喺親人(遺體上)落刀」。
解剖學是港大醫學院本科生的必修課。就讀四年級的馮子珊,年多前初次在解剖實驗室裏,與同組的9位同學各握着手術刀,小心翼翼地剖開桌上大體老師的胸腔,「10位同學一組,我負責切走胸部嘅皮下脂肪,方便下一個步驟。」子珊說,解剖遺體最深刻的,除了那種讓人感到窒息的異味外,也是那份大體老師希望能用自己的身體,為醫學發展作最後一點貢獻的無私精神。
倘手術桌上「重聚」會避開
去年初,輪到子珊的姑媽想做大體老師。子珊稱,姑媽是一位思想正面、樂於助人的女士,不過被子宮頸癌纏繞多年,是以希望在生命走到盡頭前,許下成全大我的最後心願。子珊說,雖然口裏表示支持,但心裏其實相當不捨得,怕姑媽的遺容會有缺憾。假如他日姑媽的遺體放在手術桌上,她能夠下刀嗎?子珊想也不想地說:「唔得。如果最後係我負責(為她)解剖,我唔會想喺親人(遺體上)落刀。我會離開間(解剖)房。」
港大醫學院大體老師遺體捐贈計劃執行主任鍾慧沁表示,一個人能下定決心成為大體老師,涉及很多傳統觀念與現代觀念間的衝擊,「亦都係一種緣份……所以學生對大體老師嘅無私大愛特別尊敬」。以該學院為例,最後一堂解剖課後,學生會在遺體旁肅立默哀,向大體老師致以敬意。
今年台灣一部話題紀錄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以鏡頭交代一名游泳教練如何忍着骨肉分離之痛,打點一切,成全逝世愛妻化作大體老師的最後願望;電影表達的思想衝擊,與子珊不謀而合。紀錄片本周六於數碼港舉行首映,子珊、導演陳志漢亦會在映後分享,有興趣者可向主辦單位港大醫學院查詢詳情。
■記者于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