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任親信搵地 何來與民共議?(本土研究社成員 林芷筠) - 林芷筠

委任親信搵地 何來與民共議?
(本土研究社成員 林芷筠) - 林芷筠

政府剛於上周二宣佈「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名單,這是林鄭特首選舉的土地政綱重點之一。顧名思義,小組目的就是「搵地」,為了搵地建屋,已難以奢望他們懂得探討土地資源壟斷及分配不均的問題。而見其22名非官方成員名單,顯然林鄭與梁振英如出一轍,就是委任親信及發展主義者為主扮廣納民意,「派公職」味濃。
先有永恒的公職王黃遠輝和黃澤恩;第二類是支持大規模發展的學者:鄒廣榮教授及雷鼎鳴教授,前者最近因主張「填平船灣淡水湖」方案而聲名大噪;第三類是親建制及支持大規模開發土地的智庫代表黃元山、胡定旭及曾鈺成,黃元山的團結香港基金曾聲稱香港未來30年要增加九千公頃土地,認為「土儲多就是好」。還有前高官及房屋供應機構高層:規劃署前署長梁焯輝、市建局韋志成、房協黃傑龍,而房協在梁振英離任前獲邀展開郊野公園邊陲建屋研究,受社會質疑角色衝突,但房協堅持推行並已就研究開始招標;另外亦少不了利益集團代表:鄉議局張學明和工程建設界的代表彭一邦。
另有來自建測規園界的行內巨頭:吳永順是建築師學會前會長,一直是林鄭好拍檔,今年特首選舉曾提名林鄭;麥凱薔和劉振江分別是規劃師學會及測量師學會前會長,許虹則是園境界,當中劉振江曾表達部份郊野公園土地無甚生態價值,「與其曬太陽,不如起公屋」。
有親基層組織代表但只挑選了與政府關係較好的:社區組織協會何喜華、公屋聯會王坤、「要有光」余偉業,前兩者也曾公開表態認同可研究發展郊野公園邊陲以興建公屋,視野只看到基層問題表徵而看不到土地壟斷和環境公義等根本問題。
環境保育界出身的只有林健枝教授及吳祖南博士,但吳祖南是城規會前委員,又曾說過可考慮在郊野公園邊緣低增值地建公屋,對保育底線堅持成疑。較新鮮是《明報》前執行總編輯馮成章,不知能否推動政府與公眾的溝通。
但這個陣容來看,以精英及親信為主的委任制,名單由官方自行決定,可廣納民意嗎?可引發社會「大辯論」嗎?

重蹈梁振英覆轍 毫無進步

這令人想起梁振英上台時成立的兩個有關發展的委員會。一個是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由梁營親信主導,包括著名梁氏支持者林奮強、林筱魯及林建岳,當中部份委員與持有大嶼山土地的財團有關連,利益登記表如同虛設。即使有泛民代表胡志偉也無法發揮作用。
第二個是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簡稱「長策會」),又包括梁氏親信劉炳章、張震遠、鄔滿海及民建聯張國鈞,老是常出現的林筱魯、王坤和黃遠輝亦是委員。比較貼近民間社會的只有馮可立。結果長策會建議了甚麼?都是「量」為重點:訂下未來十年建46萬房屋大計、不證自明地確立「六四比」公私營房屋比例,又建議增建居屋,檢討「富戶政策」,促使公屋流轉,承接所謂「房屋階梯論」邏輯。對應私樓市場炒賣的措施,除了那些只着重限制「交易」而非限制「累積」的印花稅,沒有。現有資助房屋以外的可負擔房屋類型亦沒有。
專責小組會走入群眾嗎?
這令人很擔心,「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最後只會得出與民情脫節的結論,甚至更加激發民憤。這群委員可會用心聆聽社會聲音?可會認真研究善用棕地、收回粉嶺高球場、檢討會所地不斷續租問題、廢除丁屋政策杜絕鄉郊地被濫用、加強農地保育、要求政府公開所有閒置政府土地資料、對九龍塘豪宅區進行市區重建增加發展密度,甚至建議措施打擊囤地、增設土地空置稅、推行物業資產稅(對擁有多層物業者徵稅)?相信大家已估到答案。
歸根究柢,歷任特首只是重複這種精英及親信委任制,延續港英殖民地政府「行政吸納政治」方式,而非真正打開土地民主化的,放開既定立場,讓人民真正參與決定。要得到公眾信任,委員的組成至少是可由各方推薦而非由官方決定一切,而當中委員的角色就只是協助政府公開更多資訊,從而在公眾商討過程中參與其中,而非以精英姿態做好了建議書才進行做樣的公眾諮詢。

林芷筠
本土研究社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