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天燈許願本來是件浪漫事,但每年只是平溪天燈節,三場活動就製造了超過17噸垃圾。以往試過有鳥類被天燈纏頸,或牛隻誤食掉在草地上的鐵線致死。雖然回收業人士、義工隊會幫手收拾,但約30萬個天燈只有不到四成能成功回收,對環境還是造成不少破壞。
文化團隊「文化銀行」的三人小隊,由去年開始着手研究設計環保天燈。他們到平溪和十分地區採訪一些老師傅,發現其實傳統的天燈物料只有竹子、漿糊跟紙,不會破壞環境。只因後期要快速大量製造,才混了很多沒有辦法分解的材質進去。文行銀行創辦人邵璦婷說:「所以我們覺得,如果回歸最原始做法的話,它就變成一個環保材質的天燈。」只用一個月時間,他們就研發到第一代環保天燈,先從材料入手,把鐵絲網變成竹支、將塑膠膠布換掉,變成純粹的紙跟漿糊。「再來是加入一些助燃機制,讓天燈可飛到天上一定高度後自己燃燒解體,只剩竹子掉到森林裏面,就不會造成大型垃圾。」
於網絡發佈後,文行銀行收到不少建議,有人提出天燈燒完掉下來的灰燼也有危險,這觸發他們改良,思考可不經燃燒的方法,最後成為第二代天燈。邵璦婷:「我們研發了一款新的糯米紙,材質是澱粉,就像鳥結糖的糖紙一樣,放到嘴巴、碰到水就馬上溶掉,所以當它掉下來時,遇到雨沖刷就可自己快速分解。」為增加穩定性,之後再研發了第三、四代,如今即將推出市場。
其實環保天燈這議題,在台灣已討論了幾年,之前有人測試在天燈裝GPS,但成本高,最後亦找不回,相反他們的設計用料便宜,開發第一代只用了兩萬台幣,同時亦顧及平溪傳統業者,他們只生產原料,送到店內由師傅組裝,不致令人丟飯碗。邵璦婷:「我們發覺現有科技已經有能力解決很多傳統文化面臨的困境。」坐言起行,他們創立的文化銀行,就在一年內採訪了台灣100種傳統產業,幫他們做紀錄,又將傳統寺廟的抽籤文化融入台式料理店。「把文化用有趣和吸引的方式,帶到人民的生活裏,或者找個新方式讓它延續下來,就像天燈這樣。」
facebook:文化銀行
記者:甄俊宇
攝影:梁志永
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
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