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翻詩集,偶及婺源人黃鼎,號秋園,是位書畫家,仿佛熟悉。想想康熙時期有名家黃鼎,乃是王翬的學生;民國時候又有黃秋園,業餘學畫,終成一家。「我名公字偶相同」,一至於斯。
詩集主人生於咸豐初年,家住南京。稱亡妻為孺人,可能有一點功名。但從交遊來看,大多都是窮朋友,本人應該也從未出仕。他活了七十餘歲,晚清種種慘事都曾聽過看過。差幸家宅平安、子侄親近,還算溫馨。其詩不假雕飾,純是心聲,討喜也正在此。中年愛花,喜歡平常品種;晚歲鰥居多病,也還能平易溫和;對自己的「作品」,更是非常坦率,不介意市上譏評。
書畫家「病腕」,是種職業病,很常見。黃氏有一位朋友,賣畫謀生,但手腕病得嚴重,無法題款,於是來請他相幫。無奈他自己也有此患,近來作品不佳。遂有很誠實的兩句說:「一尊分取徒增感,同是經營敗筆中」。
勇於承認敗筆,也能夠面對自己有限的藝術水準。有一位賣餅師傅對黃氏講,你的字實在不好,不過精神勉強還行。他聽了有所感觸,寫一首詩紀念這件事。詩意略謂:半輩子學寫字,只管埋頭努力,並不知道自己的水準。師傅雖然說我寫得差,肯承認字裏還有「精神」,那也值得感謝。
相信他是誠懇的,因為後來還有新作。暮年在市場上看到自己二十幾歲寫的字,很坦然,不怕罵。詩曰:
早時作字失薪傳,零落人間值幾錢。遭罵只今翻自喜,苦心已歷永師年。
意思是說:年輕時寫的字不值錢,也不好,會挨罵。如今聽到罵聲,也能高興。想起當年智永大師在雲門寺閣上苦心學書二十年,現在自己也一把年紀,畢竟又多努力了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