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少數族裔學生的實習機會有限,今次《蘋果日報》主動出擊,邀請了一名巴基斯坦大學生Zahid Ali來當動記者一天,從未打算做記者的他,經過一天地獄式訓練後,大呼過癮!
Zahid Ali沒有中文名字,同學老師都叫他Ali,4歲來港隨父母生活,接受本地教育,DSE中文考2級,現於理大修讀土木工程,準備升上大四。
他自細入讀主流學校,能寫能讀中文,笑言跟別人傾電話時,對方直至問到他名字的一刻,才知道他是外籍人士。
對於Ali來講,在《蘋果》實習是一個挑戰,因他不喜歡「寫嘢」,但經過一天,他明白到記者的工作,不止寫稿。
我們安排Ali進行街頭訪問、寫稿、錄音,以及行內俗稱「做扒」的街頭直擊工作。Ali對着鏡頭顯得不自然,指「寫稿時去理解文章冇乜困難,但寫短片稿時沒有經驗,一定寫得唔好」,錄音時他形容「聽番自己把聲好怪」。
之後我們走到街頭,邀請Ali向途人問問題,過程竟意外地順利。由於他經常面帶笑容,途人也樂於接受訪問,短短十分鐘已訪問了7名途人。
問到他的外表、膚色會否有助於進行街頭訪問?他說「有啲人見到我就會行開 ,但有啲人見到我講中文就可能會attract番咁樣囉」。總結一天的實習經驗,從沒有考慮做記者的他都話「好唔錯」。
Ali一年後便要投身社會,如無意外會當工程師,不過他坦言,少數族裔求職困難重重。「我上年暑假搵工,send咗3份履歷,特登寫埋中文㗎喇,但係得一份有回音,跟住打電話畀我係用英文同我傾偈,即係佢唔會預期我係講中文。」「如果真係唔識中文嘅少數族裔,幾乎好難喺香港搵到工,因為僱主睇見英文名字,可能已經淘汰咗。」
Ali認識一位巴籍朋友,大學法律系一級榮譽畢業生,連面試機會也寥寥無幾。
家鄉在巴基斯坦,成長在香港。他坦言,通常面對「兩面不是人」的處境,「如果我喺香港人圈子入面,別人會將我當成巴基斯坦人;喺巴基斯坦圈子入面,就會覺得我係一個華裔人。」
記者:陳家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