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擁有華人社會中最成熟的民主體制,30年前「解嚴」為重要分水嶺。數百張解嚴前後的珍貴新聞圖片,在紐約市展出。活動策展人之一、台灣著名攝影師劉振祥對《蘋果》說,回看30年前老照片有點感觸,「新聞媒介已經有很大的改變,唯一不變是我們對新聞的態度」。
駐紐約記者:鄭柏齡
1987年7月,台灣已故總統蔣經國宣佈解嚴,4個月後、即1988年1月1日開放報禁,終止長達40年「白色恐怖」時期,並為台灣實現民主化奠定基礎。適逢解嚴30周年,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舉辦名為《歷史的暗影,與光》展覽,展出數百張解嚴前後、在台灣街頭巷尾上抗爭的新聞圖片,以及多段新聞片段,以回顧這段重要歷史時刻。
策展人之一、1986年到《時報新聞週刊》工作的攝影師劉振祥,回憶解嚴前後,拿著相機,在街頭渡過無數黑夜,記錄數以千場計的抗爭集會、遊行。在大部份相片內,「印象最深刻是這張1988年、家屬在地上拜別蔣經國的照片,如果沒有解嚴,這個畫面不可能見報」。
劉振祥說,早於30年前便意識到,解嚴對台灣社會發展意義重大,但「沒有想過30年後重看照片,有點感觸,見證了我們跟台灣一起走過的歷史」,現時主要從事舞台劇及電影工作的劉振祥指,與30年前相比,新聞攝影已經有明顯變化,「但只是媒介上分別,我認為功能依然一樣、對新聞的態度不變」。
展覽內,大會特別展示數百幅放大版負片,邀請參觀者打開手機內置「色彩反轉」功能,透過鏡頭探索負片後,台灣當年真實面貌。把展覽從台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帶到紐約的策展人余思穎說,此設計有雙重意義,除反映當年新聞編輯工作狀態,「在解嚴30周年,讓參觀者用手機『解密』當時充滿政治意涵、敏感意義的照片」。
有份促成今次展覽的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主任游淑靜指,不少青年對解嚴感覺陌生,「甚至不知道有過解嚴」,她希望透過展覽,正視台灣歷史,同時反思民主的意義,「政府體制跟社會發展有莫大關係,人權不是天生賦庸,得來不易的自由民主要好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