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天鴿」遇上天文大潮,亞洲賭城頓成一片澤國,災情之慘烈,恐怕是自澳門主權移交以來的第一次。在滿街頹垣敗瓦、水電供應不穩的情況下,澳門特首崔世安亦為解放軍入城開了先例。忙於善後的民眾夾道歡迎軍隊入城救災,似乎忘記了澳門特區政府在防災上的缺失,才是災情的元凶。
而另一邊廂的香港,慶幸天文台在清晨時分作出警示,在香港進入繁忙時段前就宣佈懸掛八號風球。颱風吹襲期間,縱使局部地區有海水倒灌,仍未造成人員死亡。這除了是運氣,其實是有賴港英政府在香港的防災建設上投放了不少資源;即使說香港真正的運氣,是曾經作為英國的殖民地也不為過。
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憶述,港英政府早於規劃沙田和大埔新市鎮時,已經留意到風暴潮的問題,於是不惜工本把海岸線填高,盡量令到岸邊的居民能夠不受巨浪影響。「天鴿」襲港期間,沙田城門河水位上漲,一度淹沒一旁的單車徑和隧道,卻未有帶走一條人命。這絕非是單純的運氣,而是當年的「不惜工本」奏效。
與此相比,澳門近年乘賭業興旺,眾多大型基礎建設動工,加上和珠海的發展日益緊湊,生活水平不較香港落後。香港的左派傳媒,多次重複習近平大讚澳門「小桌子上唱大戲」,甚至稱「澳門為香港作出了表率和榜樣」,反觀香港的發展「停滯不前」、「值得廣大港人深入思考和認真借鑑」,香港應該「奮起直追,不再蹉跎歲月」。
而一場風暴所反映出的,是澳門庫房年年「水浸」,卻不理民間年年都需要面對的水災和風災問題。港英政府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曾經花過不少工夫,並於1996年進行「雨水排放系統整體計劃」研究。二十年來,為了完全解決市區水浸的問題,香港特區政府亦投放數以億計的資源,以先進的方式興建地下蓄洪池等防洪工程,令以往經常困擾九龍西和上環的水浸黑點近乎消失。再加上持之以恒的防災教育和宣傳,才能夠在天災的威脅下降低人命傷亡和經濟損失。
2012年颱風「韋森特」襲澳,導致海水倒灌和多處水浸,不少商戶損失慘重,相信對於澳門特區政府來說是個深刻教訓,本來就應該把更多的資源投放到防災工作上。但五年過後,「天鴿」襲澳,澳門不單未有準備好迎接颱風到來,救災工作亦令政府陷入一個接近癱瘓的狀態。背靠的祖國看到澳門「小桌子上叫救命」,也只能派出軍隊,協助澳門政府處理災情。
香港重視防治天災的態度,猶如昔日印在硬幣上的皇冠,低調而不浮誇,卻永遠與生活息息相關,值得澳門借鑑。但香港人亦要在澳門「基礎建設十八年,一朝回到解放前」的故事中學習,明白發展不是唯一的道理。否則,今日能夠發生在澳門的事,他朝也能發生在香港。
范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