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各體育總會每年接收逾百萬元公帑資助,手握運動員的選拔及出賽權,卻屢鬧出爭議。分別效力過港隊及英國國家隊的滾軸運動員袁嘉曦,深切感受到兩地選拔制度的差異,「英國好講求制度,全部嘢open(公開),諗番喺香港發生嘅事,同英國發生嘅事對比,喺英國係開心好多」。
袁嘉曦舉例,英國選拔運動員出戰國際賽,通常會在一年前公開選拔的要求,鮮有限制出賽名額,「運動員有一年時間望住選拔要求去追,如果你差兩秒,只要喺選拔前谷到嗰兩秒,你就可以出賽」。試過有一年世錦賽在台灣舉行,當時他是同年英國1,000米全國賽冠軍,卻因時間未達標,「我話自費過去(台灣),佢都係唔畀我出賽」。
香港的狀況卻大大不同,「點樣選拔?冇人知,運動員每次都好被動」。袁又指,會方經常限制出賽名額,「遇到有兩個運動員成績一樣,咁搵邊個出呢?冇人知,每次都靠估」。他慨嘆,香港總會每次遇到爭議便「搬一大堆理由解釋」,英國則沒此問題,「所有嘢公開,meet到(要求)就可以出賽」。
牽涉屬會學費收入
身兼柔道教練的「體育苦主大聯盟」召集人黃柱光指,選拔爭議源於體育總會的「圍威喂」文化。
黃柱光解釋,總會除每年獲政府巨額資助,旗下屬會、即訓練學校的收生多寡,亦牽涉大筆學費利益。「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班既得利益者,想壟斷成個項目。」
他舉例,遇上有運動員成績優異,卻不是總會旗下的屬會出身,「總會嘅思維係,如果畀你出賽,又贏到好多獎,新嘅學生就會去晒你間學校,利益就會受損。」加上政府向來以「尊重體育總會自主」為由,拒絕監察,「成個體育圈都係既得利益者話事,主力培養自己友,打壓好嘅運動員,結果好多人心灰意冷退役,或者吞聲忍氣繼續被欺壓」。
■記者梁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