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理想世界(壹傳媒創辦人 黎智英) - 黎智英

老人的理想世界
(壹傳媒創辦人 黎智英) - 黎智英

老人都想盡量生活獨立,不想拖累兒女,尤其兒女有頭家,有兒女供書教學的負擔和顧慮,希望自己的積蓄除了生活,有病痛醫療也夠用到百年歸老,不用依靠別人。現在醫學昌明,環境衞生好,飲食運動施之有道,人的壽命不斷延長,低估了自己的壽命積蓄用光了仍生生猛猛,要攤大手掌拖累兒女,甚至淪落到無瓦遮頭就苦不堪言。因此老人理財都非常保守,不敢買股票債券,錢也不敢全放到銀行怕銀行執笠,有部份錢寧願放在枕頭底,死慳死抵捱窮到百年歸老。過身後發覺除了有層沒有按揭的唐樓,銀行有六百多萬元,和家裏陪了他十幾年的狗狗房內也藏了幾十萬現金,他退休二十八年除了到美國探望兒子一次和到大陸探親幾次從未去過旅遊,女兒請他一齊到日本韓國旅遊都盡量找藉口推辭。這就是蕙妍的父親。她發覺父親過身後剩下這筆財產,想起他晚年給他錢他不要寧願捱窮的慘況,她欲哭無淚,痛心過父親死時的心情。她和弟弟不敢動用父親這筆死慳死抵剩下的遺產,決定用父親畢生最愛的人,母親的名義,捐了給家鄉的一個父親曾經有參與的兒童基金會。蕙妍現在想起父親晚年生活拮据的慘況都忍不住淌熱淚,卻明白老人家不知生老病死的無奈。
解決老人家無奈的想法早在1965年已有。法國有位47歲的律師Raffray看中一位獨居寡婦迷人的住宅,說服她每月給她二千五百法郎(當時大約是五百美元,是很好的生活費用),到她死後把身家留給他。當時那寡婦已九十歲,Raffray以為勝券在握,怎知Raffray死了那寡婦仍活到122歲,她是當時世界上壽命最長的人Jean Louise Calment。最後Raffray的家人付了給寡婦的錢多於雙倍她的住宅賣出的價值,喊都無謂。但是Raffray能說服寡婦Calment是因為這安排使她生前能安居家園和不用擔心生活費用。
家是獨居老人的安樂窩,除了兒女來探望他時有家的感覺,和我們視作理所當然熟悉的鄰居和街坊小店等提供的照顧、方便和感情互動,也是老人家無形的生活養分。所以因為缺乏護理的照顧,我們將老人安置在老人院是頗殘忍的事情。幸好現代科技報佳音,可以令老人家住在家裏行動自如度晚年。
87歲的Dolf住在荷蘭鹿特丹的房子,看來與一般的住宅無異,但內裏裝置的Sensara(荷蘭科技公司的產品)感應器和他腰間戴着的電子監控器和腕上的電子腕環,讓他兒女工作同時可看到他在屋內的一舉一動,幾時起床,到廁所,吃飯和出門都一目了然,猶如一座電子堡壘。他要是到廁所次數過多會引發泌尿道感染,或步伐遲鈍有跌倒的可能等迹象,感應器的智能功能馬上會派護理人員到現場跟進。
他平時在家裏生活很方便,有個像Amazon Echo的聲控電子助理回答他想知道的問題,誦讀他想知道的新聞,幫他打電話找人,開關電燈電視冷暖空調,他要叫車外出,叫外賣食物,糧食雜貨和買戲票,找人來修理家具水喉電器等,只要他出聲馬上給他辦到。他要是想找醫生,給他找到在手機熒光幕上出現,透過他的電子手環為他診症。要是他忘了關廚房火爐或大廳暖爐的火,感應器會為他自動關上。外面有人按門鈴聲控電子助理會告訴他是誰來找他,他叫開門馬上為他開門。要是他年紀實在太大行動不方便,穿上智能科技協助的輕薄義肢鋁質甲衣,他可以行動自如,猶如一位體格健全的人一樣。這義肢甲衣也讓他有運動的功能,減低他體力退化的程度。這樣的老人可以安心在家獨居,享受着健全正常人家居的感覺而毋須兒女掛心,更避免了住老人院孤寂和似被遺棄的難受。以上所說的科技並非天方夜譚,有些產品已存在,有些已有雛形的設計樣本,商業化的產品正在發展中,這樣的老人科技理想世界指日可待。
現在七十歲的人的體質相等於五十年前六十歲的人,但現在大多數國家的退休年齡仍規限在六十至六十五歲之間,顯然是跟不上時代步伐。六十五歲的人退休體質相等於以前五十五歲的人,但工作能力卻比那時候五十五歲的人強許多。例如做汽車廠和地盤工作的人以前用手腳搬抬粗重的東西,現在有電動肩架或小車代勞,只須用手控制便可。做文職的有電腦智能軟件協助找資料和答案,不用像以前那樣需要靠記憶力。體質健壯腦筋靈活生活仍活躍的六十多歲退休人士,會發覺沒有了工作和工作的團體活動生活突然沉悶乏味,與配偶相處的時間多了衝突也多了,往往造成離婚的危機。在美國退休人士的離婚比率是過去的兩倍,英國是三倍,因此諷刺地很多退休人士退休後馬上要找回工作崗位,過回正常的生活。很多公司開始用合約形式聘請退休了的人士。他們發覺退休老人雖然手腳沒有年輕人快捷,但工作出錯機會少許多,而且他們的經驗是珍貴的資產。有不少退休人士不想再回大公司做死板的工作,寧願自己創業做門小生意,他們創業成功的機會比年輕人創業高許多。
我在想,何不做個類似Uber一樣的app招募五十歲以上的退休人士做part-time工作?如果有年輕人要創業,有個經驗豐富的老人家從旁協助多好!成功機會肯定會高許多。例如現正有年輕人想創業做成衣零售,請我這位老人家將以前做佐丹奴的經驗傾囊而授從旁協助和指導,他會得益匪淺也。而我也可再次感受到以前創業的興奮和樂趣,讓我有返老還童的感覺何樂而不為?市面上有太多像我這樣的老人有創業或管理經驗可協助年輕人創業,這些人才資源不被利用實在是社會很大的浪費。
要是有公司要改組或財政資源運用改革,聘請一位在這方面有行政經驗的退休人士協助解決問題,會是多寶貴的支援。或一間公司想聘請某種人才,也可以利用在該行有人脈關係和經驗的退休人士代理找人。就是一個在銀行工作的年輕人被升職,但對新的工作陌生而提心吊膽,為何初期不請一位退休的銀行老前輩晚上放工後作指導教路?這種私人工作顧問服務,可以是退休人士提供就業者工作補習的寶貴課程。就是在工作或做生意遇到困難的年輕人,也可以找一位在這方面有經驗的老人家磋商解決。退休人士可以為年輕人的工作和生意協商和顧問的服務太多數之不盡,而且這也讓退休人士有重生的機會和年輕人的事業提升的好處,是雙贏局面,是社會絕對不可忽略的寶藏。

黎智英
壹傳媒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