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場風災人禍後,竟然換來港澳兩地的大罵戰。尋根究柢,源起於港英政府重視民防傳統,令港澳兩地的防洪工程不一,以及董建華年代起,香港政府工務科人員克盡己任,繼續爭取朝野不同陣營的支持,合作在各區進行防洪工程,才使得香港在極端天氣挑戰下,承受住風雨。相對澳門政府的不濟,與其說網民挑起事端,不如放眼未來,促進兩地工務交流,改進澳門當地工程更妥當。
香港山多平地少,解決山坡及水浸威脅都是不分黨派的重要民生議題,所以早在《2000年施政綱領》,按時任工務局局長李承仕的目標,將在2010年9月前,把1977年的風險程度減至25%以下。政府在上述十年所參與整理及研究的人造斜坡總數,共超過11,500個,數量極之龐大。
而在《2001年施政綱領》,政府陸續於市區建造多個蓄洪池,並整理在新界的多條河道。自始由上環永樂街至上水梧桐河等等,水浸災害都明顯減少。
相比肉眼可見的面子工程,澳門政府認定山坡及防洪成果不能快速實現。因此像沙梨頭等長期水浸為患的重災區,根本從來沒有治水計劃,洪水來襲太快而無能為力等藉口,全部不堪一擊。十多年來全澳最成功最快完成的,就是只有跟賭場相關項目。
軟件方面,香港天文台雖經常被取笑只為富商服務,但網站公開資訊,不論雨區雷達或分區天氣仔細程度,在世界各地都算是罕見。民間絕對能夠掌握足夠訊息監察官方工作,並多次成功推動改善發出八號信號前,分別在時間及準備上的安排。澳門電視台在帕卡來襲前,竟然改用香港天文台風暴訊息,正反映澳門當局信用已崩潰。
澳門政府必須正視錯誤觀念,告別以為派錢便可解決所有問題的誤區,全力重整建設及制度,而非反過來怪責善意提醒的人別有用心,甚至於阻撓香港記者入境。多年來澳門建制在立法會獨大的政局下,輕軌工程一拖再拖,永無通車日期,甚至屢次爆出官商勾結弊案。這次連登記災民及清理災場都一盤散沙,震災計劃完全欠奉,惟有首度尋求解放軍和動員民間力量救災。
香港政圈向來是噪音之地,任何措施或決策不時惹來激烈辯論,反而培養出各黨各派對民生議題都會步步為營、為求民意支持盡力做好的文化,否則難以想像歷年來朝野合力鞭策下,為防洪治水打下的良好基礎。
若澳門政府繼續逃避政府積弱問題,拒絕接受監察之餘,又無意改變制度及文化,卻亂借天意推卸責任,令人擔心日後澳門只會沉淪在問題深淵,永遠等待奇蹟來臨。
張景宜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