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顯然低估了市民對覆核示威者刑期事件的反感,所以對反對的聲音基本上採取冷處理的態度,甚至可以說是愛理不理。那位劉大教授甚至說社會各界「反應平靜」,又說反映「中央不怕對抗,令特區政府敢於檢控」。林鄭月娥上周一見記者,也只重申「示威也要守法」,潛台詞是示威者「出得嚟行、就預咗要還」,更突出她所謂「作為母親十分理解母親心情」之說實在太虛偽。
當海外傳媒揭穿律政司內部對刑期覆核有不同意見之後,事件涉及政治考慮的迹象就更加難以洗脫了。律政司長當然是律政司最高負責人,但負責刑事檢控的最高級非政治問責官員是刑事檢控專員,由他來作最後決定,才可能排除政治檢控的疑慮。
律政司司長袁國強那篇所謂「回歸事實」的文章,左閃右避,始終未解答為何在律政司內部有爭議的情況下,他這個政治問責的官員仍然要拍板。加上在一些涉及暴力毆打佔中示威者及記者事件之後,政府也沒有就甚低的判刑作出過覆核,七警事件就更加不用說了,政府說這一輪覆核年輕示威者的刑期完全沒有政治考慮,根本難以令人信服。
在一連串DQ議員事件之後,無論如何解說,政府利用律政及檢控工具,以更具威權色彩的方法,要「以法治人」,可以說是路人皆見。但這次去得太盡,令香港人更警覺威權式獨裁已經打到埋身。
在政治效果上,這次令相對溫和的泛民政黨也不得不與更勇於挑戰政府的年輕新銳政治群體結盟。在過去兩年,傳統泛民政黨,甚至一些年輕人的政治組織,都刻意與帶有港獨色彩的組織及人士保持距離,避免受到政治標籤。但經過這一次,這些本來在泛民光譜兩極的組織,都意識到要暫時放下分歧,要團結在一起共同抵抗政府的威權取態。
政府這一着,在保障法治形象上代價太大。政府意圖透過政治檢控來打壓反對派,拖法庭落水,令法院的權威性及獨立性也面對從未受到過的質疑。
政府現在把調子降低,意圖淡化事件。林鄭月娥也不敢再回應入獄年輕人家長的指摘,只強調自己不是那種喜歡搞對抗的人。政府調整姿態,似乎也明白事態嚴重,如果香港的司法獨立及法治形象受到損害,對香港絕對沒有好處。一些法律界人士,似乎也十分明白政府這一着造成的損害,所以大律師公會前主席石永泰及譚允芝、兩個律師公會都分別高調表態否定政治檢控及政治判決之說。
判決凸顯法官政治上保守
這一次判決也凸顯部份法官政治上的保守性。有熟知法律界的人說,最近幾年,中央及處理香港事務的中央機構及駐港機構,除了透過釋法及言論向香港的法庭施加壓力之外,親建制人士、中央組織及一些外圍的組織,在公開的言論之外,也做了大量工作來爭取司法界認同中央的威權取態。所以有人認為,這一次高等法院的裁決就算不構成政治判決,也可能反映過去多年在收編公務員及修理立法會之後,對司法界的工作正在陸續修成正果。否則,如何解釋為何同一個法庭、同一批法官,竟然會對七警的判刑及對示威者的判刑有如此不同。
特別值得留意的是前終審法院大法官李國能的說法。他說:「指控上訴庭對示威者作出了政治裁決及包含政治動機之說沒有根據。」這一說法明顯是要維護法庭的權威。對於很多法律界的人來說,如果司法獨立受到質疑,香港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會變得岌岌可危。所以無論如何都要消除公眾對法庭的質疑。但值得留意的是,李國能雖然說「看不到判刑是受到政治干預」,但他沒有對律政司有沒有作出「政治檢控」提出看法。只講沒有「政治裁決」,不談是否涉及「政治檢控」,其實已經說明他對這件事的整體觀感。
可以這樣說,政府這一次以法治來包裝的政治打壓,政府贏不了甚麼,但最大的輸家仍然是香港。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