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談及婚姻,一時興起,我引了句「Marriage is the triumph of imagination over intelligence」(婚姻是想像戰勝智慧),當時沒引的是下半截,「Second marriage is the triumph of hope over experience」(再婚是希望戰勝經驗)。這金句來歷不明──很多人誤以為出自王爾德──我只知道,下半句是十八世紀英國名嘴約翰生(Samuel Johnson)所說:某夫婦琴瑟不諧,妻死,夫即續弦,約翰生乃評之為「the triumph of hope over experience」。
讀中學時,常到學校附近中山圖書館,流連於一排排鐵書架間,呼吸着不屬於那時代的舊書香,那裏我邂逅了約翰生博士。據我多年探索的心得,那部十九世紀末重印的包斯威爾《約翰生傳》,該是全館最古老的書,頁面何止泛黃,簡直快要成灰,把鼻子湊過去,那陣銷魂蝕骨的氣味,像初戀般震撼,至今記憶猶新。這本書五十年沒人外借,我一個卻借了好幾次,一看再看,總想不還,訛稱遺失,但天人交戰良久,還是老實地完璧歸趙,就這樣做了一件最道德的壞事──九七後台灣撤資,中山圖書館樹倒猢猻散,一大批書據說捐給港大,那《約翰生傳》即使不流落堆填區,恐怕也長埋書庫,永遠不見天日,而一本沒人再看的書,生命也就完了,我當時何不自私一點,賠錢了事呢?
扯遠了,還是談談約翰生的連珠妙語吧。《約翰生傳》最有趣的地方,是包斯威爾可以近距離接觸約翰生,把他平日跟朋友的妙問妙答,統統筆之於書,編出一部珍貴的「十八世紀英國文豪聊天記錄」,很多警句今日讀來,依然發人深省,且無比親切。例如1775年4月7日,他們談及愛國,約翰生語出驚人:「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a scoundrel」,即「愛國是無賴的最後庇蔭」。包斯威爾解釋,約翰生此話並非針對真誠的愛國,而是批評無賴以愛國為名,掩飾種種謀取私利的卑鄙勾當。對於愛國敗類,今天香港人應該比當時英國人有更深刻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