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新車落地 遊走全港測輻射

天文台新車落地 遊走全港測輻射

【本報訊】日本福島核事故至今仍令人聞「輻」色變。負責環境輻射監測的天文台早前添置全新流動輻射巡測車,每月遊走市面檢測輻射水平,並用以應付大亞灣核電廠若發生事故,可循不同路線檢查區內輻射,即時傳回數據。天文台指,最快今年內製作涵蓋更多地方的輻射標準水平地圖。
連同2011年投入服務的舊車,天文台現有兩輛輻射巡測車。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譚廣雄說,新車今年6月安裝好,現已與舊車到區內進行每月例行巡查。新車連改裝等耗資約150萬元,設備屬世界前列,包括裝有多個監察儀檢測環境伽馬射線水平,可每分鐘將資料傳回總部,其中一個探測器更由退役空中輻射監測系統改裝而成,敏感度甚高,「如果有核事故,可以即時知道係邊啲人工放射性核素」,相比起舊車需採集空氣樣本,再送到實驗室化驗,新車大幅節省時間。
譚廣雄稱,新車主要作用是當發生核事故時,能迅速證明香港區內有否受到核污染,惟巡測車收集到的數據未必可實時公開,「有問題嘅資料,都要先檢定係咪正常」。不過他認為,位於深圳的大亞灣核電廠發生嚴重核事故的機會不大,「要相信佢嘅設計」。如內地當局無即時通報事故,天文台有12個固定監察站,每小時更新一次環境伽馬輻射水平,「佢通唔通報都好,我哋境內都有足夠嘅輻射監測設備,如有不尋常改變,會第一時間知」。
另外,新車車尾亦配備10米高的伸縮杆測量風向風速,車頂則裝有溫度計和濕度計,而車廂也較舊車寬敞,可於應急時協助消防等救援人員工作。由於現時12個固定監察站主要位於偏遠地方,如沙頭角和鶴咀等,譚期望最快今年內透過輻射巡測車,製作覆蓋更多地方的輻射標準水平地圖。
■記者李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