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足適履 - 林道群

削足適履 - 林道群

劍橋大學出版社應內地官方要求,一度在其大陸網站,刪除旗下學術期刊《中國季刊》三百多篇論文,引起軒然大波。據說《中國季刊》編委黎安友,向該刊其他成員發電郵,建議換掉出版社。他認為劍橋這次雖然最後撤回決定,但造成的傷害,已無法完全彌補。黎安友話還沒說完,隨即又傳出劍橋旗下的另一本國際期刊《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其實亦接獲中國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要求,在其中國網站刪去該刊一百篇文章,再加更早傳聞劍橋有上千本電子書被「和諧」,堪稱一波未停一波又起。
在內地為這些西方學術出版社工作的知情人士說,這種「和諧事件」其實不日無之,我朋友說「今年更早的時候,鬧得比較大的是斯普林格(Springer)期刊網站被卡住,很多學校都不能如常的登陸下載論文,沒想到劍橋倒霉,被捅了出來,首當其衝」。
這種令媒體嘩然的中國出版審查,對經常跟內地打交道的出版商來說,實在是一公升眼淚、而又司空見慣的事。遠的不說,就說這幾天在北京舉辦的國際圖書博覽會,號稱亞洲最大,海外八十九個國家、地區,哪一個不是幾個月之前就得把展覽的圖書,先送給內地有關部門,審查批准的才能擺放在展台上;審查不批准的就乖乖帶回去?別家不說,說回劍橋,這幾天明明還處於風暴眼中,顯然無礙其在北京圖博會上的風光。八月二十三日中社科出版社隆而重之,和劍橋高調主辦「劍橋史」系列續約儀式。檔式高得很,社科院原副院長武寅,社科出版社社長趙劍英,劍橋學術出版全球總監Mandy Hill出席致辭。
黎安友說氣話,寧願不出中譯本,他也不願讓中國出版社刪節著作內容。問題是腰骨這麼硬的,畢竟不是很多,隨手翻一下不久前內地翻譯出版的《劍橋中國文學史》,編者孫康宜說,由於各種原因,簡體中譯本的下限,只能截至一九四九年,四九至二○○八年的只好割愛。也就是說,四九年後的整整一章,審查不通過,被刪掉了。政治審查和出版,在內地二而為一。
這難免令西方學術界嘩然而又尷尬,至於北京《環球時報》社評,話說得就更赤裸裸了:你們如果認為市場很重要,你們就得削足適履!
唉話說太白了不好玩,這不等於說我是流氓我怕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