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年夏天,驕陽火炙,氣溫卅六,我偕李漫山兄跑上「中原」發行找老闆,開門見山,要貸一筆錢出雜誌。老闆問是什麼樣兒的雜誌?李漫山笑瞇瞇說「奇情蠱惑」,二話不說,即耑支票一萬五千大元。雜誌辦得好,賺錢,那就成無本生意,可惜我倆散漫胡鬧,做事貳心,雜誌捱不到三期結業,欠下一身債。老闆追了好幾回,不了了之。八十年代出版界百花齊放,僅娛樂週刊就有八九份,加上時裝、汽車、傢俬、體育、食經,林林總總有百餘,你有小本事,發行便支持。其時香港有三大發行:「吳興記」、「同德」、「利源」,我都打過交道,尤以「利源」的關係至深。
「利源」書報社的負責人葉鴻輝,掛名老闆,幕後是中資本錢,財雄勢大。葉老闆,我管他叫宗兄,眼見出版事業蓬勃,欲分一杯羹,辦了個「利文」出版社,大伸拳腳。出版兼發行,一條龍,自佔天時地利,是一門賺錢生意。我那時迷金庸和倪匡,在《明報》寫了一些文章,宗兄看到叫好,提議我為金、倪兩大家專寫一本書。有稿費賺,當不會拒,忙不迭地答應,這便是《金庸與倪匡》,全書八萬字,分兩部分,先金庸,後倪匡,各四萬字。金庸我只見過幾次,也曾代表《大任》週刊訪問過他,木訥寡言,一問一答,認識不深,光寫人物,哪有趣味?取悅讀者,筆鋒偏向辦報過程,取材自《明報》中人,得一手內幕,按序寫出,有書家評之云——「此乃《明報》創辦簡史也。」不敢言史,卻是事實無虛言。第二部分記倪匡,大不同矣,倪匡如我兄長,八十年代初來往頻仍,他的一切知之甚詳,寫來得心應手,生動活潑,套句倪匡口頭禪,便是:「好玩之極!」書家又謂「此乃奇人列傳。」史與傳合,銷了幾版,成為內地研究金庸專家的入門書,始料不及。
書成功,宗兄生意頭腦活落,某午茶聚,問道:「西城弟!你同倪匡很相熟?」我連連點頭:「熟,熟,太熟了!」宗兄瞇着小眼睛:「那請你幫個忙,叫他給書我出版。」飯局商諸倪匡,就把連載於「玉郎」出版週刊裏的《亞洲之鷹——羅開》交與「利文」。倪匡素有個不成文規定,版稅先付,宗兄哇哇叫「哪有這個規矩?」倪匡回說:「葉老闆!規矩是我定的!」宗兄無奈答應,打了支票,回程不住向我嘀咕,我加以安慰道:「一定不賠本,你老放心!」果然,第一本《鬼鐘》出版後不久,宗兄給我電話催要第二本,說:「支票打好了,問倪大哥什麼時候交書?」從抱怨到懇求,僅兩星期,沒得講,誰教出版蓬勃呀!
「吳興記」老闆吳中興,是羅斌好友,當年《藍皮書》交與他發行大賣,奠定基業,幾十年來,一直是發行界的「龍頭」。吳老闆湖北人,湖北腔沒幾個人聽得懂,生意經頂呱呱,算盤一撥,萬人莫敵。倪匡公子阿震出版《YES!》,風行一時,「吳興記」力捧,全港娛樂週刊,他操辦了十之八九,幾乎叫得出名頭的雜誌,或多或少跟吳老闆沾上邊,精明、果斷,你有本事、名氣,一挺胸:「包在咱身上。」九六年我接手辦《武俠世界》,缺錢,「利源」出二十萬支持,事為吳老闆悉,怒道:「阿沈!為什麼不同我講,我給你四十萬唄!」豪氣干雲。「同德」老闆鄭漢怡乃《姊妹》老闆張維好伙伴,我跟李漫山編的《情報週刊》、《奇趣錄》都由他發行。三大碼頭,幾壟斷全港發行,其他中型發行如「中原」、「向盛記」、「馬健記」,實力亦不弱,因要競爭,最支持我等缺錢文化人,你有concept,即可預支,想想那年代多浪漫、美好!「利源」、「吳興記」早結業,獨剩「同德」擔重戟,世業凋殘殊可嘆!如今發行一本書,折扣五五分,存倉費數千,半年結賬,支票一張,不到一萬。想預支,別做夢!萬一結業,自認倒楣!出版寒冬,作家無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