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愛稱巴士迷「巴膠」,全因他們對巴士的狂熱,外人難以理解。但他們對巴士的愛到盡處,可以很浪漫。資深巴士迷Leslie,由一名追巴士的普通巴士迷,進化成搞保育運動的抗爭者。「作為一個巴士迷,如何令別人尊重你,是去改變社會。」愛巴士愛到成功爭取,別人對他的稱呼已不重要。
記者:鄺頌婷 攝影:邱仲權、張柏基 剪接:魏利民
Leslie小時候在油麻地唸幼稚園,當時每天經過的上海街佈滿巴士專線。「人仔細細看到巴士車身那麼高、車輪那麼大,覺得好有型,便開始留意這種交通工具。」升上小學六年級,集合巴士迷同好的巴士迷會出現,他開展了追巴士拍照、遊車河的生活。後來讀書也選了交通相關科目,畢業後先後做過巴士代理公司、車隊管理,總之一直與各類巴士打交道。
那時巴士迷還未被外人喚作「巴膠」,但圈內則有「巴敗」,意指巴士迷敗類,即是為了滿足個人目的,不惜影響他人的巴士迷,如衝出馬路拍照,大聲叫囂,甚至竊取零件。「最誇張是聽聞有巴士迷為了讓巴士停下,竟然按下『死火掣』,這是很要不得的行為。」
「其實(巴膠)只是一個開玩笑的稱呼罷了,最初應是指一些人行為古怪,現時已經沒有惡意了。」他笑言,很多巴士迷都有正當職業、社交生活,「一樣有人交到漂亮女朋友的。」
巴士迷的確不止一種,有人熱情得過火而影響他人,也有人愛巴士愛到挺身而出。
2008年,政府有意拆除尖沙咀天星碼頭巴士總站。Leslie立即與一班朋友組成「尖碼之聲」,開始抗爭,希望讓政府收回成命。「這是香港第一個總站,是巴士文化很重要的發源地,甚至是九龍區發展交通樞紐的重要地標。」
總站戰前二十年代啟用,當年與旁邊的火車站、碼頭一起見證交通發展。巴士站本可以代表香港歷史,偏偏政府以興建露天廣場,發展旅遊業作清拆藉口,讓Leslie不解:「為什麼旅客要特地來香港看羅馬廣場?」
「香港變得太多,很多東西突然消失。對面海的中環天星碼頭沒了,皇后碼頭拆了,(九龍)這邊守得住嗎?」這些想法,讓當時零抗爭和零保育經驗的他,硬著頭皮站出來。在街頭收集市民簽名搞聯署,還要研究總站歷史,了解保育政策,聯絡議員在議會發聲,甚至還自費飛到越南,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論壇,最終在2012年「成功爭取」保留巴士站。「這應該是我為巴士做過最瘋狂的事了。」
之後他繼續投身政策研究,最近更到台灣修讀運輸管理碩士。「我覺得,一個好的巴士迷,應該把喜歡巴士這件事專業化,運用對巴士或交通的知識,指出問題,推動改善香港交通政策,令社會受惠。」
其中一個他念茲在茲的政策問題,是退役巴士保育。香港現有政策下,保留退役巴士,比保留巴士站更難。除了政府無作為,還面對泊車空間不足,缺乏適合牌照。想知道收藏家如何偷偷摸摸地保留巴士,請留意下一集「巴膠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