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浪迹遊蹤】
大家都喜歡食拖羅,但藍鰭吞拿魚被過度捕釣後,早已經瀕臨絕種,日本政府早在90年代開始研究養殖藍鰭吞拿魚,沖繩就是其中一個成功的水域。我們特別走訪魚場,了解如何養殖藍鰭吞拿魚。
產量排名全國第三位
沖繩氣候和暖,海水溫度一般維持在攝氏20度左右,水域中的魚類多以珊瑚魚為主,大小約一至三公斤。當然沖繩亦能捕獲到吞拿魚,牠們屬於黃鰭品種,和東京捉到的品種一樣,捕獲量更超過全縣總魚穫量一半以上,產量排名全國第三位。這樣適合吞拿魚生長的海洋環境,科學家開始在沖繩中北部的渡久地港外養殖藍鰭吞拿魚。他們將太平洋藍鰭吞拿魚魚苗圈養於魚排中,當藍鰭吞拿魚在魚苗至30公斤大小時,會餵食沙甸魚,及至30公斤至120公斤的大吞拿魚,則餵食鯖魚,認真講究。
日本養殖吞拿魚技術,近年已經擴展至墨西哥及地中海國家,既然能養殖出高質的藍鰭吞拿魚,何不完全取代野生品種?
漁民解釋除了因為大眾對野生吞拿魚的執迷,亦因為吞拿魚食量相當大,作為「魚糧」的沙甸魚及鯖魚,也可能因此而變成瀕危物種,所以日本政府亦限制養殖數量。好像沖繩這個養殖場,限定八個圈網養殖1.5萬條吞拿魚,年產400-450噸。
漁夫從魚排中,每星期收三次,每次百多條藍鰭吞拿魚,甫上船就會以「活締法」宰魚放血,保持魚肉鮮活。吞拿魚從在漁船上拉上岸後,全部直送到築地,供應東京、大阪及世界各地,反而沖繩本地只在碼頭附近小小的魚店,有機會可以限量享用。
小魚店限定嚐鮮
黃鰭及藍鰭吞拿魚是兩種口味,各有擁躉。在溫暖水域生長兼野生的黃鰭,脂肪較少,很多時都沒有拖羅腩位,一般都會做成赤身,入口帶少許筋,味道清爽酸香,肉質結實一點。養殖的藍鰭吞拿魚運動量較低,油脂豐富,拖羅部位入口即溶,能感覺到香甜魚油在口腔中迴盪,當然多吃也會覺膩,所以說少吃多滋味啦!
活締法劏魚
「締」在日語裏有「完結」之意,這種屠宰的手法細分有數種,比如快速切除頭部,目的都是快點令魚死去,減少魚因掙扎、痛楚而釋出乳酸及皮質醇,令肉質變差,同時快速放血防止魚血倒流而發出魚腥味,是最快的宰魚方法。
さしみ亭
沖繩縣國頭郡本部町大浜882-7
Travel Memo
簽證:持特區護照或BNO均毋須簽證
機票:香港直飛沖繩那霸來回機票約1,671港元起
滙率:100日圓約兌7.1港元
採訪:黃穎妮
攝影:伍慶泉
編輯:譚寶君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