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完全由台灣自製的衞星「福爾摩沙衞星五號」(簡稱福衞五號),周四(24日)於美國西岸時間上午11時0分,在加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Vandenburg Air Force Base)發射升空。由於這是第一個全程由台灣自行設計、生產的人造衛星,也讓本次發射受到極大的矚目;許多台灣僑胞都共襄盛舉,千里迢迢趕到現場,只為見證這令人振奮的一刻。
駐美記者: 陳志豪 范登堡空軍基地報道
為了實際感受這樣的氣氛,《蘋果》特派員也前往距離范登堡空軍基地約5公里的熱門觀賞地點「Ocean Ave」與民眾一起同歡。記者抵達時,距離發射還有一個小時左右,現場已經聚集許多前來觀賞火箭發射的太空粉絲,鄉村道路兩側停滿朝聖觀眾。開了4個多小時車前來的台僑余先生向記者表示,他剛來的時候雲層還很厚,但隨着發射時間接近,雲層似乎也慢慢的散去了,「所以我想一定會很精彩,等一下發射一定很滿足」!
而一來到11點50分,搭載福衞五號的火箭獵鷹9號(Falcon 9)準時升空。人在現場的感受可說是十分震撼──遠方地面先是傳來有如低聲怒吼般的隆隆聲響,隨後天際便出現一道火光,直奔天際而去。雖然發射台距離記者所在的觀賞點有5公里之遙,但還是能明顯感受到火箭升空的威力。現場的民眾都十分興奮,紛紛拿起手中的相機記錄這難得的一刻。
而就在確定火箭順利升空後,負責此計劃的國家太空中心團隊、相關人員、以及現場台僑也可說都放下心中的一塊大石。他們隨後也赴附近酒店舉行慶功宴,每個人的歡欣之情都寫在臉上。前來觀看發射的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趙吉光表示,這次自己實驗室所製造的儀器也隨著福衞五號升空,所以他真的覺得與有榮焉,「心中還是蠻感動的,能夠看到我們國家自己衞星能夠升空,而且是載著我們自製的儀器」。
「福衞五號最大的決策與差異就是,東西我們自己做。」說到自製元件,國家太空中心工程師曾世平臉上滿是驕傲。他強調,雖然福衞五號與卸任的福衞二號都屬於影像遙測衞星,但是福衞五號真的很有象徵意義,因為它可說是把台灣本身技術發揚光大的最佳範例──「台灣半導體CMOS在商業層面非常領先,所以我們才會把這樣的商業技術運用在太空領域」。曾世平說,能夠運用CMOS半導體對台灣的太空產業發展將是個大利多,因為它對於影像的處理能力十分強大,對救災防災方面絕對可以發揮極大的效果。
不過說得容易做來難,要把這些東西全都安裝上福衞五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統籌的6年之中,「福五」背後其實經歷的許多系統整合的過程。負責整合的工程師張展鵬,可說是這一方面的大功臣。他向蘋果記者表示,「這真是我的大挑戰!我的任務就是要把整個次系統,包含衞星電腦、以及其他元件完美整合起來」。張展鵬說,每個安裝上衞星的部件都有本身的需求,而他的任務就是透過統整,將這些表現最佳化。其實這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張展鵬說,看到它成功升空,心情猶如看見自己的孩子出世一般激動。
其實這一次福五成功發射,着實振奮許多人心。不過回歸現實,它對於台灣未來的太空產業發展又有甚麼意義呢?國科會主委、前太空中心主任李羅權認為,這證明台灣已經有能力掌控相關領域的關鍵技術,在太空領域來說可以說是極大的突破。他更點名台灣CMOS技術將扮演關鍵角色,「全世界大型的遙測衞星,沒有任何國家(像台灣一樣)用CMOS技術,假如這次的結果很好,那我們就可能打入全世界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