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行會成員兼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本月初透過網誌《觀點》,批評過去10年政府「守財奴」政策,導致大量盈餘出現拖本港經濟後腿,文章引發龐大迴響。他昨就公共財政管理的「財政姿態」概念再發文,認為政府決定藏富於民及還富於民時,應先考慮對「經濟增長有較大乘數效應和有助提升生產力的項目」,他相信特區政府會作出最符合大眾利益的決定。
指財政盈餘有緊縮含意
乘數效應是指倍數效應,意味政府每花1元公共支出,可產生逾1元經濟增長或生效力提升。
任志剛引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關於「財政姿態」作闡述,研究過去10年香港的公共財政姿態,並得出幾項觀點,包括本港每年財政預算均錄得龐大盈餘,過去10年「即使退稅後,年度財政盈餘與生產總值的平均比例仍接近3%,有時更超過4%。」他認為「財政盈餘對經濟活動具緊縮性的含意」,即代表如果沒有財政盈餘,經濟增長率應該會較高。
儘管過去10年政府支出的增長速度也加快,但政府收入增速同樣加快甚至可能更快;任志剛說,要估算每年接近生產總值3%的財政盈餘緊縮,對當年本地生產總值增長,以至往後數年的倍數效應所產生影響,殊不容易,這取決於如果接近生產總值3%的錢是留在社會中,在市民或企業手上不斷流轉,而不是在政府手中以外國金融資產形式持有,會對本地經濟帶來的不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