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皮昂貴,做成衣服穿之外,還有賣、贈、質幾項妙用,清代都有其例。進貢宮廷的各類皮草數量遠超皇室需求,因此內務府得以將庫存折價賣出。有學者整理過乾隆朝的情況,發現賣出的種類裏以黃貂皮為大宗。長期持續的販賣,既導致京城士民以穿貂為地位的象徵,也使民間流通數量有所增加,價格則連年下降。諸多因素融合後,促成了冬天穿戴皮草的時尚之風。
雖說「價格連年下降」,畢竟還是好東西。晚清名臣左宗棠曾有一信給金運昌,感謝他從邊關捎來的禮物:狐腋、貂裘、雀舌、燕蓐。也有回禮,則是衣料、翎筒、鏡盒、蟹黃、石耳。看來都像日常使用之物,卻又有一點珍貴稀罕,並非潦草為之。
武將文臣都送貂兒。嘉慶甲戌科進士龍汝言,未第之前家境貧寒。他的老師蔣予蒲一度條件不錯,遂以貂裘相贈。他寫了詩表示感謝,說是讀書七年,全家衣食都靠老師援助,所賜何止一件貂裘。然後歷數往事,早年還得過羊裘與狐裘。是愛才還是市恩,抑或兼而有之,則不可問;可以坦白的是,龍氏這位狀元的詩集,着實乏善可陳。
蔣予蒲送給學生的這一件,原是御賜,看來重臣可以比較自由地處理賞賜之物。又有一則軼事說,乾嘉年間的朱筠是個好官。當到宰相,還是清苦自奉,家無長物。據說他跟裘曰修關係不錯,一次跑去發牢騷,說,我太窮了,連去年冬天皇帝賞的貂褂也當了。影帝級別的老裘拿出剛剛領到的「飯食銀千兩」,往桌上一放,讓老朱開開眼界。老朱也是飆戲的一把好手,抓了兩個,飛奔而出,坐上車火速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