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創意】未燒書 - 余家強

【有限創意】未燒書 - 余家強

夜半橋邊呼孺子,人間猶有未燒書。──清·陳恭尹《讀秦紀》
詩寫秦朝事,作者清朝人,令你聯想圯上老人傳兵法於張良、滿清文字獄甚至鬼故事也好──重點是,在焚書坑儒那種高壓的日子,老祖宗仍冒險口耳相傳將書籍背誦、延續下去,而今天竟有人因新科技便揚言文字已死,自毀長城,這才叫鬼話連篇!
你會話,既然能靠口耳相傳,電話不就取替書寫了嗎?還有圖有影片呢。唉,看圖會意並非新鮮事,原始人未有文字前,一早在山洞畫着壁畫,也是配合動作示範、口頭講解的(語言先於文字),用來教教打獵撈魚很適合,但精細的內容此路不通了,你倒試試用手機的圖片影音表達哲學和科學概念?到頭來還不是要仰賴文字?
手機有電子書,我不反感,沒必要死守紙媒。紙是載體,手機也是載體,竹是更加正統的載體。今天認為用屏幕看書沒品味的人,別忘記二千年前紙張取代竹簡和布帛時,也是離經叛道的怪物啊!但同時,電子屏幕對眼睛的影響和其他後遺症還有待長期觀察,不要以為它等於終極載體,肯定不是,會正如古人曾經以為竹是最佳般傻。
即使講求功利,文字也絕對不死。上網睇片很燒數據,無限plan已成往事只能回味,小數怕長計,線上閱讀則是任君回味近乎零消費。港人近年連語音電話也少講了,多用WhatsApp,WhatsApp能錄音留言,那是方便自己(免打字)卻麻煩對方,人家收到你錄音就皺眉,尤其關於地址和數字的,要反覆收聽才記到;這時,文字好處有目共睹,清清楚楚冇交嗌。根本,有了短訊和facebook之後,我們比歷史上任何一代人寫更多文字,看看一幢幢數據中心大樓(其實就是一台大hard disk),一天流量的字數超越整套《四庫全書》。如何在字海裏突圍而出、在forums裏顯得見解獨到、在私信裏令心愛的人另眼相看,端靠文字功力,而且務求快狠準(十分鐘打不完一段情話就聽食dry啦),這是前所未有、魯迅和莎士比亞翻生都未面對過的挑戰。
至於本欄講文字創作,不用爭分奪秒,兼疑似old school了,但自有講的理由。數碼時代也不見得個個有駕馭拍攝的能力和財力,網上大部分素人短片以至微電影都很粗劣;唯獨文字,我們自幼受免費教育形同天賦資產,不限器材,無論貧富,懷才「筆」遇,進可以娛人,退一步也足以娛己。導演徐克曾告訴我,關他進監倉幾個月沒問題,只要有飲有食,讓他寫劇本。
不知道未來政治審查會到什麼地步,潛藏在腦海的文字創意是燒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