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的規模,一貫以來都是以床位為指標。全港最大的伊利沙伯醫院有約1,900張病床,威爾斯親王醫院則有1,680張(註)。內外婦兒各科各佔若干張。外科病房最傳統的運作模式,是在門診部把病人收入院,先作好各種檢查,再等待主任帶領一眾大小醫生「大巡」時作決定,然後才訂定翌日的手術表。這方法的優點是每一名上手術枱的病人,都經由最有經驗的醫生看過(急症手術除外),缺點卻是病人要提早一兩天入院,佔用了極是寶貴的病床。
近年醫院的病床緊張,不能再採用如此氣定神閒的模式,要在入院前完成了所有的檢驗和診斷,往往是施手術那天的早晨才入院。外科病房早晨的時刻,收症、整理病歷、找X光片、術前準備,忙得透不過氣來。主診醫生也要打醒十二分精神,才能避免手術前把足以影響手術或康復的長期病患漏了眼。
醫院都設有小手術室,可以處理一些不需要全身麻醉的小手術,例如粉瘤切除、割包皮、膀胱鏡檢查等等。隨着麻醉藥物及技術的進步,有些需要全身麻醉的手術,例如小腸氣、痔瘡甚至膽囊切除等手術,也可以採用「不須入院」的方式來進行。近年來各地的醫院都紛紛把小手術室擴充,增加了術後復蘇的設施,成為「日間手術中心」,專為這些病人服務。
外國地廣人稀,日間手術後病人往往要長途跋涉才能回家,萬一有甚麼問題要再入院也大費周章。香港交通方便,十數分鐘就能回到醫院。回歸前,威院的院長是從澳洲聘來的Dr Alison Reid,醫院的財政一向拮据。她上任後問我,發展日間手術能不能替醫院省錢?日間手術避免了入院,無疑是能善用有限的資源。只是公立醫院的象徵性收費,不足以支付藥物、縫線、和敷料等消耗,更遑論復蘇室及上門隨訪病人要添加的護士人手,又如何能省錢呢?
註:截至2017年3月31日
鍾尚志 教授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