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風暴 - 李怡

世道人生:
風暴 - 李怡

林鄭月娥日前就刑期覆核事件表示,「律政司完全從法律方面考慮,絕對沒有任何政治動機。而上訴法庭的裁決是接受了律政司申請的覆核」。她強調「法治精神是香港回歸二十年賴以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我不希望有一些無理指控會動搖市民和國際社會對於香港法治精神的信心。」
大律師公會和律師會發表聯合聲明,指「未見有任何迹象顯示近日引起各方評論的幾宗上訴判決是建基於法理及法律以外的因素」。星期日的遊行,有針對袁國強的示威牌,卻不見有針對法官的標語。
兩律師會、示威市民,之所以對法官沒有批評,反映了社會一貫以來對司法的尊重,在行政、立法和傳媒都相繼淪陷的情況下,司法獨立已是香港人的自由和權利的最後一道防線。練乙錚說,他一直小心翼翼避免用「香港政治犯」一詞,不想世界各國認為香港司法系統已經跟政權同流合污,這會令「大多數司法人員情何以堪?」我過去也這樣想,因此對香港司法不公的批評總是有保留。
但連串案件的裁決,真是很難認為不是「政治判決」。維護法治的尊嚴、維持公眾對法治的信心和尊重,不能靠抑制批評而取得。吳靄儀說,「法治的威嚴,來自法理的證明與審判的公正,……而法庭的態度、法官的行為言語,直接影響公眾對司法是否公正的觀感與信心。當裁決的結果明顯不公,而法庭的裁決用詞主觀傲慢,超出了司法應有的理性語言與持平態度,……滅聲不但無助於維護法治的尊嚴,反而令公眾感到法庭原來與專制政權一樣專橫,感到對法治失望。」
英國法律權威Albert Venn Dicey(1835–1922)確立的司法三原則之一是「法庭的決定是維護人權的最後防線」。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在2014年12月表示:司法系統的終極目標,是確保基本人權得到保障。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包致金2014年形容雨傘運動中的佔領學生是香港的未來。另一名終院非常任法官賀輔明(Leonard Hoffmann)表示:「在任何社會,都有公民抗命的立足空間。」一旦抗爭者被判有罪,應該從輕發落,認為這是傳統。
上訴庭副庭長楊振權在佔中發生後,曾出席明顯反佔中、與民建聯關係密切的香港中小型律師行協會聖誕晚會,擔任主禮嘉賓,與梁振英、袁國強和反佔中訴訟律師陳曼琪同場飲宴。聯繫到這次刑期覆核判詞中,對公民抗命運動指是「一鼓(股)歪風」,他推翻原審法官對雙學三子和平理性非暴力的事實認定,辱罵三人是「自欺欺人」,他的反佔中、反公民抗命的政治立場有迹象顯示其來有自,而這類交往有可能導致他放棄法庭作為「維護人權的最後防線」。
2012年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包致金在退任時,預言「一場前所未見的猛烈風暴」將會侵襲司法獨立。最近他再指出,自己所擔心的事情已經成真,「風暴已經來臨」。迴避,做鴕鳥,掉以輕心,都無助維護市民對司法的信心,惟有正面指出問題,導之以正,才能保護香港人權的最後防線。

周一至周五刊出

李怡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