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剪報存歷史

文化人剪報存歷史

【本報訊】在劍拔弩張的1967年,林彬之死震撼全港,當年有憤慨的市民致電左派機構及新華社,質問良心何在,可惜半世紀過去,事件至今仍為懸案,無人被捕。只是,對升斗市民來說,那個火紅8月,卻是忘了忘不了,文化人吳思源便是其中之一。

當年學校教定逃生路線

「嗰時讀嘅學校好近南九龍裁判處,時常有左派人士示威,放催淚彈,學校一早教定逃走路線」。在油麻地循道小學讀小六,吳說回家的路,原本腳程只10分鐘,一遇騷動,便得兜過水塘山,避走彌敦道。
升中的暑假風風火火,當年已是文藝少年的吳,實體報章是每日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屋企睇《工商日報》同《天天日報》,每日都會剪存新聞」。身處大時代的小學雞,看到大人在廝殺,似明非明。「到今日,呢批厚厚嘅剪報仍安放家中,唔捨得丟」。他直言六七暴動是香港歷史的一部份,就算不會刻意提起,也不應忘記。
咪前的林彬被襲,咪後的幕後工作人員亦人心惶惶,筆名「程雪門」的楊普禧,是前民政局常任秘書長楊立門的父親,早於60年代,已是當時得令的著名編劇及小說作家,由他執筆的《大丈夫日記》及短評,諷刺時弊一針見血,被指是當年系列重頭節目的大腦。在烽火年代,楊立門時年7歲,他在受訪時曾透露,父親一度不能踏足內地,祖父母患有重病亦未能回鄉探望,其後改革開放才解禁,得以重回故土方解開心結。
■記者呂麗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