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8月24日上午8時45分,香港商業電台播音員林彬及其堂弟林光海,乘坐福士房車AF7268準備到廣播道上班。當房車駛至文運道附近時遭喬裝修路工人的暴徒截停,暴徒迅速把汽油彈擲入車廂內引起爆炸,林氏兩人頓成火球性命垂危,林彬搶救至翌日中午不治,林光海5天後也去世。50年了,這宗慘絕人寰的兇殺案仍未破案,兩死者仍然沉冤待雪。
暴徒當天早上行事,左派《新晚報》即日下午便大字標題代「地下鋤奸突擊隊司令部」發表公告,直言林彬是受到「鋤奸制裁」。公告聲稱:「林彬又名林少波,任職傷孽電台廣播員,在這一次轟轟烈烈的反英抗暴鬥爭中,林逆死心塌地,賣身投靠港英法西斯當局,勾結英美特務,一貫仇視我們偉大的祖國……雖經我愛國同胞屢次警告,但林逆甘心認賊作父,不但不知悔改,反而變本加厲,決心與愛國同胞為敵到底,現特向林逆作出民族紀律的處分,嚴厲懲罰,以示儆戒。」
翌日,《大公報》和《文匯報》也同樣刊登這段「鋤奸制裁」的消息。因此,林彬、林光海死於左派暴徒之手,是絕無異議的。至少,左派組織從沒公開說過是被「插贓嫁禍」;而在林彬慘案之前幾天發生在北角清華街的小姊弟被炸彈炸死一案,由於引起全城公憤,左派報章隻字未提,當作沒事發生過,直至近年才有左派組織企圖翻案,說清華街慘案是被當時的港英政府或親台灣組織「插贓」。
林彬是因為在商台「欲罷不能」和「大丈夫日記」節目中痛罵當時左派的暴行而遭到滅人滅聲的報復。中國近代史上,文化工作者(主要是新聞界)被暗殺的例子不多,其中以民國時期的李公樸、聞一多最轟動,香港戰後則以林彬慘案最矚目。查良鏞於林彬死後翌日的《明報》社評指出,林彬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第一個暗殺的文化工作者。社評說:「在任何一件政治鬥爭中,勝利的一方决不需要採取暗殺等手段。國共內戰之時,數十年中,中共幾時暗殺過一個擁護國民黨的文化工作者?李公樸、聞一多的被暗殺,適足以證明(國民黨)右派人士在正當鬥爭中的無能為力。」查良鏞50年前的這番說話,放之今天世界現實環境中,仍然有深刻意義。
社會撕裂 為政者應從中斡旋
六七暴動之後,香港輿論繼續百家爭鳴、大放異彩,相安無事,回歸後,這種局面也能基本維持。然而,近一兩年,極左思潮再度在香港蔓延,一些打着「愛國」旗號的組織爭先恐後對社會上不同的聲音「喊打喊殺」,為政者不但不加以制止,有時更推波助瀾,造成社會極度撕裂。一些被左派標籤為「黃絲」的文化工作者,多次被口誅筆伐、被圍堵辱罵,部份時事評論員私底下擔憂「會唔會成為林彬第二」。這樣的擔憂看來有點杞人憂天,惟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不要把這種「危言」當成聳聽;有時,亂世危言也有暮鼓晨鐘的作用。牽涉入撕裂漩渦的各持份者宜爭取對話機會,為政者應從中斡旋,不宜鼓動鬥爭。這只是書生之見,惟望有高人為香港前途指點迷津。
最後,在林彬遇害50周年的今天,摘錄商業電台總經理何佐芝於1967年9月6日林彬下葬當天代表商台宣讀的祭文,再一次向這位「大丈夫」致祭:「嗚呼,死生之義大矣哉,至而能感動當世之人,名垂於後者,斯曰正義,故武夫手執干戈以禦敵,文士口誅筆伐以懲奸,功未成遽為奸人殺害,史乘所載數見,皆以為光同日月,氣冲雲霄,所可景慕焉。」
鄭明仁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