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與管理的人禍反思(時事評論員 林忌) - 林忌

建設與管理的人禍反思
(時事評論員 林忌) - 林忌

香港高掛十號風球,天文台與網上「追風者」一早提出警告,指風暴加上大潮可令低地嚴重水浸;以往香港特別是維港兩岸的市區,多次與最嚴重的風災擦身而過,今次則不幸連市區的低窪地區也受災嚴重,港島杏花邨成重災區被浸,地下停車場過百架車被海水浸至沒頂,車主質疑管理公司防水失職,其設計與去水有問題。
該停車場管理如何,外人難以從單一事件判斷,但香港近年的建設與管理質素每下愈況,則是明顯不過的事實。一場十號風球,不少住在近年建成的新樓盤住戶,紛紛在臉書上投訴漏水滲水,一如那些新通車的港鐵站;反而不少英治年代落成,幾乎可以列入強拍的舊樓,卻滴水不漏;新不如舊,或管理上每日在倒退,就是香港經歷過英治時期者的共識。簡單如星期一早上青嶼幹線的大塞車,傳媒與評論拉到去改建收費站,再推論到為何不改善電子收費,卻幾乎隻字不提運輸署最嚴重的失職──竟只安排開放四個人手收費亭與兩個電子收費亭,直至塞車排到去屯門與元朗,才緊急加開兩個人手收費亭,於是就解決了塞車。
不用靠高科技,也不需要搞億萬的改善工程,只需要安排多兩個收費員上班,已經可以解決問題,那麼為何一早沒有準備?本身就可以開六個人手收費亭,為何一開始只開四個?事發後運輸署就竟推諉是駕駛人士的錯──總運輸主任梁佩賢居然回應說:「估計今次大塞車的原因,可能是駕駛人士還未熟習新安排,需要花時間搵現金及找錢。」
真相卻是運輸署連玩Simcity遊戲的玩家也不如,竟可以低估所需要收費亭數目──早在8月14日運輸署的新聞公告,白紙黑字決定只開放四個人手收費亭,這個錯誤明顯就是運輸署要負全責,如果在97前早已有官員要問責,政府當全面檢討這些安排,議員定當窮追猛打到底;但在2017年的今日,則隨時變成「為何要人頭落地」、「只係識得批評」,以至「最衰都係私家車」了。
英治時代的管治,着重開放市場增加競爭,而不能依賴單一的市場壟斷者;至於難以制止壟斷的公共事業,則會增加其安全系數,由政府親作嚴密的監管;在2017年的今日,例如電子收費系統快易通 (Autotoll),明明電子收費理應平過人手,卻無論用與不用,都每月向車主收取35元的「行政費」,於是令很多車主堅拒使用。近日政府鼓勵開放市場,令八達通與信用卡可以加入競爭,而不是強制要用單一的壟斷系統,或許在技術上效率上稍差一籌,卻在確保競爭上走對了路。

澳門大停電是反面教材

特區政府應對中國資本的權貴無能,不斷「外判」給大陸只會完全喪失監管,當以澳門為鑑。澳門八成依賴中國的電力,結果風未至珠海已斷電,澳門全市大停電,連999熱線都打不通,這對於「特區」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說明一些如放棄船灣淡水湖,依賴大陸的不可靠供水,除非香港從此不想再做甚麼「國際金融中心」。
親政府傳媒不斷吹「發展」風,由高鐵要快十分鐘,過隧道要快十秒鐘,去購物要用那些中國開發的電子交易系統,坐巴士要坐中國製造的電動車等,其「選擇性先進」的做法,根本只為了中國黨國企業去造勢,而不是創造一個真正公平而開放的環境,令市場能夠成功健康發展;然而市民當中卻很多人,一如林鄭月娥所鼓吹的「不影響他人的民主」般,幻想世界上有免費午餐,可以無中生有或只由他人去付出代價。這種搭順風車(Free Rider) 的心態,正是華人社會一直重複以往的錯誤,無法建設民主與公民社會的根本原因。

林忌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