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馬大塞車證香港落後(前線科技人員 賀穎傑) - 賀穎傑

青馬大塞車證香港落後
(前線科技人員 賀穎傑) - 賀穎傑

青馬大橋改為雙向收費引起大塞車,近因乃11條收費通道其中5條仍在改建,只能開放6個收費亭(當中2個為自動收費,4個為人手收費)。運輸署事後解畫,司機經過收費亭時不用付費反而會引起混淆,恐怕會導致交通意外。故勿論運輸署的解釋是否合理,但正好點出事件更根本的遠因,正正在於政府長久以來對引進道路電子自動繳費系統的無能及不作為,令香港的收費道路仍需依賴人手收費。
現時香港只有快易通一間公司提供道路電子自動收費系統。由於快易通屬私人公司,電子自動繳費系統的使用者需繳交每個月35元的月費,導致系統一直在香港未能全面普及。另一方面,現時每條隧道只有兩至三條行車線供快易通使用,在上下班的繁忙時間,使用電子自動繳費的汽車往往要比人手繳費花上更多時間,降低駕駛人士使用的意欲。
香港不少收費隧道皆以BOT興建,在九十年代自動繳費系統技術成熟時,大部份隧道仍然由私人公司營運。但近年各隧道的專營權陸續完結,現時總共11條收費隧道,有8條已經由政府直接營運,只剩下大老山隧道、西區海底隧道及大欖隧道。運房局及創科局有責任採取更主動的角色,檢視現行的相關科技應用,推動在香港全面推行自動繳費系統,以避免日後再出現因為人手繳費而引致的人為擠塞,令香港成為國際笑柄。
全面引入自動繳費系統絕非新事物,亞洲多國例如日本、新加坡等早已廣泛使用,技術成熟且營運經驗豐富。台灣自2014年起,已經強制所有汽車安裝 RFID 收費系統,於收費道路完全取代人手收費。而香港最新的動作只是引入八達通及無接觸式信用卡付款,這比起現金找續無疑是比較方便,但給予外界的感覺卻是已經落後十多年。運輸署與其花時間精力引入八達通付款,何不一步到位,全面引進道路電子自動繳費系統?
全面採用自動繳費系統取代人手繳費的好處顯而易見。直接經濟效益是省卻人手支出,以一條隧道平均維持八條收費通道並以最低工資計算,八條隧道一年已省卻近2,000萬元支出。再計算港人節省時間,單單是紅磡海底隧道,每天的車流量達到12萬架次,以其中一半車輛用人手繳費並以每次繳費需時10秒計算,每年可節省的時間已達到6萬小時。
曾幾何時,高效率的運輸系統是香港的驕傲,八達通誕生時也是走在技術的尖端。但奈何近年香港在公共運輸引入科技方面全方位落後於世界潮流,政府未能修改法例引入共享汽車是一例,的士仍然未能以電子繳費是另一例,今次的青馬大塞車亦點出道路電子自動繳費系統的重要性。政府經常把創新及科技掛在口邊,未知運房局、創科局高層有沒有足夠的決心及能力,擔當更積極的角色,引領香港追回落後的光陰?

賀穎傑
前線科技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