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貴的「劏房」 - 李碧華

最貴的「劏房」 - 李碧華

「新界王」發叔離世,安葬在龍鼓灘村劉氏祖墳山地。
儀式上最為矚目的是他的靈柩。該棺木為金絲柏香木,屬實心木製成,堅硬度高,耐用,重量十足,逾900磅,人手無法打釘,需要動用電鑽才可,更要出動32人輪流換位抬棺上山。
發叔雄霸一方,各界當然八卦一下他靈柩的價值。家屬拒絕透露,只道約值X十萬元,但也有消息指出,值X百萬元,因木材罕有名貴,伴以長眠,是人生最後一件重禮。
不管X萬、X十萬、X百萬……人已大去,也不過是一間「最貴的劏房」──想起貧困人士狹窄的棺材房,大家所佔面積、位置、姿態,是一樣的,差別在「一息」。
廣東人稱棺木為「四塊半」,因其組成,上下左右合共四塊板,前後加起來為半塊板。但為什麼又稱「三長兩短」呢?唔啱數,棺蓋及棺底分別俗稱「天」與「地」,左右兩塊為「日」、「月」,這四塊是長木材,前後兩塊則稱「彩頭」、「彩尾」,是四方形短木材,那麼合計應為四長兩短才對。但棺蓋是人死後才蓋上的,所以「三長兩短」為死之別稱,或表示意外、災禍;四長兩短功德圓滿,一生功過蓋棺論定,面對善惡果報,下次再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