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高登仔」的大律師公會前主席石永泰,連日來評論雙學三子案,日前說三子「求仁得仁」,昨日說袁國強有否政治動機「五十五十」「信則有不信則無」,都引起極大迴響。石永泰的反應其實代表了法律界普遍存在的一種態度和認知,這種認知過去沒大問題,但面對香港政治環境近年急劇的轉變,很值得反思。
觸動石永泰神經的,似乎是坊間近日對法庭和法官的一些批評。他昨日在商台節目說,公眾只有「炒埋一碟的憤怒」,不應上綱上線至「法治已死」或「政治迫害」。他又認為,法治已死論是自毀長城,「多說幾次真的死」。
批評聲非以針對法官為主
首先,我不知道石永泰對輿論的印象來自高登、臉書還是甚麼?公眾對今次判決的爭議,至今不見得被威嚇、仇恨或人身攻擊法官的言論主導。像星期日的遊行,有針對袁國強的示威牌,卻不見一張有法官頭像或名字的標語;台上發言都是批評政治檢控,或者為獄中年輕人打氣,卻聽不到任何人罵法官。至今也沒有泛民或非建制議員,像民建聯葛珮帆那樣在議事堂(指佔中後「警察拉人、法官放人」)批評法官。聲援雙學三子或反東北發展社運人士的團體,也沒有像早前撐警藍絲那樣,指名道姓罵法官「狗官」甚至散播威嚇仇恨言論。
公眾批評、議論今次判決,主要集中楊官「情緒化」(石永泰語)的判詞段落、判決對「公民抗命」、「暴力」的理解是否公正合理、被告刑期是否過重等等,這些對日後同類案件都有深遠影響。石永泰認為不同意判詞或判決觀點可上訴,在終審法院討論。這個說法委實奇怪,難道法院以外就不能討論法官的判決,那大學的法律系要來幹嗎?
我理解石永泰等法律人的反應,因為香港社會一直對批評法官和法庭很敏感,大家相信司法獨立是香港最後防線,對司法機構的質疑,隨時可以變成雙面刃。所以我們要很警惕、很清晰,法官的水平、操守、判決的法律觀點都可以理性討論,但不應惡意人身攻擊或純粹誅心論。
石永泰過於抽離實際情況
不過,香港法治的死與不死,絕非取決於有沒有人喊「法治已死」,而是取決於執法、檢控、司法是否秉行公義。我比較悲觀,相信沒有民主,法治很難守得住,Rule of Law(法治)只會變成rule by law(以法治人)。
石永泰的評論可能是出於維護法治的愛之深,但他太抽離香港的實際情況。種種迹象顯示,香港正逐步向着威權社會方向發展,而法院以至法治很難在威權體制獨善其身。由習近平公開要求香港三權合作,國務院白皮書把法官列為「治港者」,到人大釋法在議員DQ案上如何操弄的示範,我不認為對香港法治的擔憂是「信則有不信則無」的疑心生暗鬼。
我認同戴耀廷說:「在此時此刻,法官們若只是安穩地躲在法律及法院的堅固圍牆內,不為公民的基本權利提供更多保護,法院之外,很快公民將不能行使得到本應受法治保障的基本權利。到公民都噤了聲,那時法院才發現他們以為是很穩固的法律堡壘,其實已是無險可守,根本是不堪威權政府的一擊,要後悔就太遲了。」
周一至周六刊出
林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