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林鄭只知狡辯 繼續漠視民意 - 李平

蘋論:
林鄭只知狡辯 繼續漠視民意 - 李平

對反東北發展示威者和雙學三子被改判入獄,律政司和特首林鄭月娥昨日都強烈否認是政治檢控,無非是以申請刑期覆核的日期掩飾現屆政府的責任,再以維護法官裁決的獨立性掩飾政府申請刑期覆核的政治性,更以雙學三子放棄上訴掩飾政府申請覆核加刑的政治迫害。官字兩個口,袁國強、林鄭月娥豈會認錯認衰?豈會理解周日「聲援在囚抗爭者」遊行人數創出傘運後新高所顯示的民意民心?

台灣撤告 顯無意秋後算賬

律政司昨日重申在立法會外集結和重奪公民廣場兩宗案件上不存在所謂政治檢控,其依據是申請刑期覆核在被告完成社會服務令之前,因此不存在雙重追訴、雙重判刑或秋後算賬。然而,就算法官量刑時考慮相關被告已完成社會服務令而扣減刑期,可以視為沒有雙重判刑,但與是否政治檢控並沒有因果關係,最多可以視為政治檢控的量刑輕重。
是不是秋後算賬,指的是當局是否針對示威者採取法律行動,而不是起訴或申請覆核的時間點問題。堪為比較的是2014年台灣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太陽花學運,當局一度以違反《集會遊行法》、煽惑他人犯罪等,起訴陳為廷、林飛帆、黃國昌等119人,輿論痛批秋後算賬。行政院後來主動撤回告訴乃論的刑事告訴部份,避免政治檢控。這才真的顯示當局無意秋後算賬。
因此,港府是否對立法會外集結案、重奪公民廣場案秋後算賬,衡量標誌在於是否起訴。結果,梁振英政府不只起訴,還不滿意法官的量刑而申請覆核,這不只是政治檢控、秋後算賬,還要趕盡殺絕。
林鄭月娥上台後,政府並未撤回覆核,顯然是繼續漠視民意、漠視公民示威抗議的權利,同樣是政治決定、政治檢控。律政司強調是在去年申請刑期覆核,無非是想掩飾現屆政府的政治檢控責任,為林鄭月娥的和解繼續施放煙霧。

林鄭狡辯 對三子落井下石

而林鄭月娥主動召集傳媒回應,擺出維護司法獨立的姿態,其實是藉維護法庭裁決的獨立性,掩飾袁國強堅持提出刑期覆核的政治動機。律政司司長是政治任命的官員,對涉及敏感政治的案件起訴、覆核,如果基於檢控的政治中立,理應尊重檢控人員的專業判斷,而不是像林鄭月娥所說的那樣可以無視內部的不同意見,一意孤行。如此一言堂,豈能不令人質疑其政治動機?
林鄭月娥宣稱,有關今次當事人是被政治迫害或是政治犯的說法「完全不正確」。但她是否明白、能否解釋,東區裁判法院裁定雙學三子罪成時,為甚麼未被輿論批評為政治迫害?她宣稱,對上訴庭法官受到無理攻擊表示極度遺憾,但她是否明白、能否解釋,上訴庭判詞針對社會現象及有識之士的評論是否超出了法律範疇?
尤令人不齒的是,林鄭月娥聲稱,黃之鋒、周永康及羅冠聰今年4月已放棄就他們案件的上訴,「換句話說他們都接受了犯了罪」。雙學三子放棄上訴,表明他們願意執行法庭頒佈的社會服務令、緩刑,是願意在行使遊行示威權利、行使公民運動權利時承擔法律責任。與此相應的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也應考慮尊重公民運動權利與履行法律責任的平衡。但林鄭月娥不是肯定雙學三子願意承擔法律責任,而是以此攻擊他們應享有的公民權利,是落井下石,顯見她所謂希望社會和解、不再撕裂,只是政治謊言,否則豈會只知狡辯,不曾試下學習台灣。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