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眼睛是靈魂之窗,不幸罹患角膜病變而失明,角膜移植能為病人重開視力之窗。香港眼科醫院眼庫為全港唯一眼庫,16人的眼庫團隊負責全港勸捐、摘取、質素檢定、儲存及分配眼角膜的工作。眼角膜需於病人去世後12小時內要取出,最多14日內要完成移植,團隊經常要與時間競賽。惟與其他器官捐贈相似,由喪親家屬主動提出捐眼角膜比例只有一成,更有曾患白內障、青光眼等不能捐的謬誤存在,故有需要加強教育。
「呢份工作就係將生命嘅延續及曙光帶出嚟」,本身是社工的陸楚君,是全港5名眼角膜聯絡主任之一,從事眼角膜勸捐工作近7年。與其他器官捐贈者必須腦死亡不同,所有心臟停頓死亡人士均為潛在捐贈者,聯絡主任每日要翻查全港公立醫院死亡紀錄,尋找適合捐贈者再主動與家屬聯絡,先進行喪傷輔導繼而勸捐。
植人造角膜無礙遺容
陸指,難忘事很多,如遇上死者與其丈夫同名同姓,「佢個名太common(普遍),事後返去同佢講更珍惜佢」,亦曾大時大節「收call」到跳樓現場安排捐贈。家屬最擔心遺體儀容,曾有突然去世的中年男士,遺下太太和一對年幼子女,丈夫有簽捐贈卡,醫院遂聯絡陸跟進,但太太擔心長輩不能接受丈夫儀容受損,她則直接與其他家屬解釋,更安排摘取眼角膜後,讓親友再與遺體告別讓他們安心。眼角膜技術員黃金瀚稱,摘取眼角膜後會恢復捐贈者外貌,將人造角膜放入,並用儀器將雙眼合上,保持遺容安詳及自然。
隨着大眾對器官捐贈認識增加,勸捐成功率已由20年前29%,增至現時35至40%,輪候角膜移植人數由2013年約500人,減至現時280人,病人由等3至5年,縮至等約1年3個月。
■記者嚴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