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
【本報訊】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學院研究團隊透過分析表達圖譜,將7種主要精神病的基因排序變異,與1,309種不同類型藥物的表達特性比對,發現部份非精神科藥物或可用於治療精神病,例如阿士匹靈、「氧合酶-2」抑製劑等非類固醇抗炎藥物,或有效抑制躁鬱症和精神分裂症,部份降血脂的他汀類藥物,則可能有助於控制躁鬱症。不過,相關藥物要用於治療精神病,必須經過臨床驗證。
研究由中大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蘇漢昌領導,已刊登於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
利用基因圖譜重新定位
研究團隊先分析基因圖譜技術「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數據,抽取誘發精神分裂症、躁鬱症、重性抑鬱障礙、焦慮症、認知障礙症、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以及自閉症,共7種主要精神病的基因變異,再估算有關病症的表達圖譜,繼而與逾千種藥物基因表達圖譜作反向比對,最終鑑定出一些可以重新定位、有機會用於治療精神病的藥物。
蘇漢昌表示,過去20多年,精神科領域藥物開發停滯不前,而香港精神健康調查顯示,約13%華裔成年人患有精神障礙,明顯精神病為公共醫療體系的沉重負擔。他希望重新定位的藥物,能為精神病以及其他治療方法較少的疾病,提供更多藥物選擇,減省新藥物研發時間和成本。另外,此方法亦有助研究中藥,以及其他藥理或靶點不明確藥物之療效。
■記者嚴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