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值支付工具賬戶4,200萬個每月人均交易僅238元

儲值支付工具賬戶4,200萬個
每月人均交易僅238元

【本報訊】電子支付在國際間日趨普及,金管局去年向儲值支付工具(SVF)發牌,容許透過手機進行個人對個人(P2P)轉賬、購物付款等功能,隨着一年過去,SVF在港尚未普及,雖然賬戶多達4,200萬個,但單季消費僅300億元,即每人每月交易238元。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電子支付工具大致可分為「儲值」和「非儲值」兩類,金管局發牌規管的屬前者,包括八達通O!ePay、微信支付、拍住賞等手機錢包,用戶要預先存入現金到賬戶,交易時再過數。至於Apple Pay等沒有儲值功能的平台,則毋須領牌。
當局發出SVF牌照近一年,目前獲發牌的機構共13間。其中較為人熟悉的八達通旗下O!ePay則針對P2P轉賬、增值八達通及網上付款等功能,但由於蘋果手機的NFC平台尚未開放,需要額外用讀卡機才能使用全面服務。
微信支付雖在內地大行其道,但港版合作商戶規模遠遜內地,暫未見普及使用。不過,微信勝在通訊平台用戶多,互相發紅包的P2P功能亦受歡迎,不過微信暫未公佈本港數據。至於支付寶在香港功能則是淘寶交易為多。
本地薑則有初創企業TNG及香港電訊(6823)旗下Tap & Go,前者公司規模相對小,去年10月已轉型,推全球滙款功能開拓外傭「姐姐」市場;Tap & Go則是借助MasterCard渠道的電子錢包,但與信用卡於支付上的分別,僅在於是預付式,定位尚未十分清晰。
至於擁有大量客戶群的銀行,雖然根據法例可自動成為SVF,但目前只見滙豐推出PayMe手機錢包,主打互相過數的P2P轉賬功能,未能支付購物交易。
根據金管局統計,今年首季使用中的儲值支付工具賬戶總數為4,204萬個,按季微升3.8%,但儲值支付工具總交易金額僅300億元,按季微跌1%。當中179億元為銷售點消費支付,116億元為網上消費支付,5億元為P2P轉賬。
除了儲值支付工具,銀行手機轉賬方面,滙豐、恒生推出「轉賬易」,限兩行客戶透過儲蓄戶口互相轉賬,不能轉賬至其他銀行。滙恒以外的銀行大部份為銀通會員,銀通推出JETCO Pay,不過現時正式推出銀行不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