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間諜,大家可能不禁想起007電影系列的James Bond,Mission Impossible的Ethan Hunt,當然還有被國家利用、然後追殺的Jason Bourne。電影中爾虞我詐、情節曲折迷離,間諜生死往往繫於一線之間,刺激非常,還有永遠不乏的俊男美女香豔場面。
「襛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曹植《洛神賦》用以形容想像中宛若凌波仙子的洛神,在1,800年後的今天,可以比之超凡出眾的女間諜。
筆者正在閱讀中,Larry Loftis筆下的Dusko Popov據聞就是007的原型。這位塞爾維亞富家子,風流倜儻、四處留情,二戰時期是英國和德國的雙面間諜。德國派他去美國收集珍珠港的資料,他將信息交給時任美國聯邦調查局的胡佛(Edgar Hoover),但胡佛並不相信他,以至錯過預警提防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Popov後來回德國,用假情報誤導德軍,以為盟軍在另一地點而非諾曼第登陸,減低盟軍傷亡,立下不世奇功。
另一位影響時局的間諜是冷戰時前蘇聯空軍研究所的工程師Adolf Tolkachev,他自動向CIA請纓,通敵賣國,十數年間冒極大危險,偷出密件,解開蘇聯雷達的秘密,使美國在以後數十年空戰中主宰天空。
根據《The Billion Dollar Spy》一書所載,Tolkachev一家痛恨極權統治,雖然他過程中向CIA提出不少金錢要求,但行動主要是為信念驅動。工程師生活簡單刻板,絲毫不像Popov般多姿多彩,最後事敗被擒,處以極刑,CIA的錢無福消受。
同樣不是被色誘、利誘,不為國家機器而用,基於個人信念從事情報工作的近代另類間諜有史諾登(Edward Snowden)、曼寧(Chelsea Manning)、阿桑奇(Julian Assange)等電腦專家。他們在工作過程中發現國家機器監控個人,無處不在、無遠弗屆,不知道是他們受Bourne的啟發,還是他們真實故事啟發了電影人,和Bourne一樣,他們選擇揭露秘密、控訴極權,代價是永遠的自我流亡(曼寧2013年被判35年囚禁,2017年獲奧巴馬總統特赦,回復自由。史諾登和阿桑奇則分別藏匿於俄羅斯和厄瓜多爾駐倫敦領事館)。
孫子兵法《用間》篇以幫助商、周建國的伊尹、姜子牙作為高級間諜的範例,說明資訊和判斷情報的重要性。在今天電子監控科技越趨發達,大數據和AI比人更瞭解人的快速、神級判斷下,上文提及的間諜行為可能已經「被失業」。人類創造的情報網和各種現代科技幾近「神蹟」的工具,我們不錯有能力創造,可是有能力駕御嗎?
行文至此,女兒求教功課問題,筆者暑假期間諜夢猛然而醒,還是回歸平淡而實在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