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距離下屆區議會選舉尚有兩年多時間,由6個傘後組織組成的社區網絡聯盟日前宣佈以2019年區選作目標,矢言要取得15個區會議席。聯盟發言人劉頴匡接受訪問時指,傘後組織把目標放在區議會,因明白到民主運動除了街頭抗爭一途外,透過參選、當選取得議席資源,亦可與街頭抗爭相輔相成。
社區網絡聯盟是由來自天水圍、沙田、藍田、葵青等6個傘後社區組織組成,日前聯盟成立時表明,期望在下屆區選中取得15個議席。
劉頴匡接受訪問時分析,哪怕只是一個區議會議席,都能為民主運動帶來財政資源及接觸市民的渠道。他指,其實不少人都希望服務社區和香港,但礙於缺乏穩定收入,難言全心全意地投入,而區議員薪金和津貼,正好成為有力的財政資源。與此同時區議員亦是接觸市民的渠道,他以近日備受爭議的高鐵一地兩檢為例指,「佢哋(建制派)透過自己嘅議席去同市民宣傳佢哋嘅政治理念,令到好多市民支持佢哋,呢樣嘢非建制派都需要去做」。
「選民未必睇蛇齋餅糭」
劉指由區議會入手,一方面是聯盟內的成員較熟悉地區工作,另一方面考慮到立會選舉以比例代表制進行,換言之須獲一定比例的選民支持,加上去年立會選舉,單單本土派都有數人爭一席情況,區選則以單議席單票制進行,參選人要面向所有光譜的人,接觸面要更廣。
現時431個民選區議員議席中,非建制陣營僅百多個,輿論經常歸咎建制派壟斷區會,主要依靠「種票」、蛇齋餅糭等招數。劉指早前邀請了數位非建制派區議員作分享,大致都覺得「選民最睇嘅未必係蛇齋餅糉,其實最睇反而係你對個區有冇心、勤唔勤力」,以前年區選結果顯示,確實有選民對扎根當區多年的建制派議員不滿或感到悶,冀有新風格而選擇新面孔,故下屆區選更要「大做」。
聯盟相信「早落(區)早享受」,所以距離選戰兩年多前就落區。至於與主流民主派的關係,劉表示暫時還未與其他民主派「撞區」,亦直言聯盟落腳的選區,無可避免會與民主黨、公民黨等主流民主派相鄰,因此「唔合作大家一齊唔使選」,但他補充,聯盟成員在政治上會較為傾向在福利、人口政策上港人優先。
■記者呂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