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 裘 - 唐顧

貂 裘 - 唐顧

貂裘即貂皮製成的裘衣,在清代以前,幾乎是一種「典故中的」東西。據說先秦就有,蘇秦入秦時,李兌送他「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裘、黃金百鎰」。能與夜明珠、和氏璧和黃金並舉,可見昂貴。後來詩詞中常見使用,在描述邊關行旅時,常說貂裘也不能禦寒;說到豪俠兒一擲千金,又有貂裘換酒的譬喻。陳陳相因,多則生厭,並不是討人喜歡的詞兒。
入清就大有不同。滿族出自草原,動物裘皮固其所服,主宰天下之後,又以之為恩榮,賞給臣工,遂成為真正出現在貴族家庭箱籠裏的衣服。
「外國人」可以穿貂。康熙四十四年,寵臣赫世亨為傳教士們當傳聲筒,上過一道奏摺。其中有「皇上包容恤養我西洋人將近五十年外,又視我等為外國人,衣則賞貂裘,食則賜皇上食用品,行則選騎廄馬,跪則進前賜褥」的話,真實反映出康熙的優待政策。
皇上看中的外官,家眷也能收到賞貂,只是恐怕不太常見。雍正五年官員引見單記錄了一位元漢官賈秉臣,貢生、知縣、知州,都是捐納得來,並不曾經過考選。卻不知何以頗得皇帝眼緣,說他長得像旗人,又是個一身正氣的善良模樣,可以實授知府。聽說他是個獨生子,母親已六十五歲,就賞給老太太一件素貂皮衣服。
翰林清貴,穿貂其來已久。有一種文獻講晚清王闓運才具優長,肅順稱其「非衣貂不肯仕」,因為翰林可以穿貂,故有此語。不過王氏最終也沒有出仕,而當時真正出身翰林的常熟翁家,箱子裏貂皮碼成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