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該仔細看的歷史書(盧峯) - 盧峯

安倍該仔細看的歷史書
(盧峯) - 盧峯

如果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多參考日本歷史學者吉田裕的歷史觀點,每年8月中二戰結束紀念日就不會再有甚麼爭議,他跟中、韓政府之間的隔膜將早一點打破,彼此在歷史觀包括二戰侵略問題的分歧也大大收窄。
吉田裕主力研究日本現代戰爭史,他對日本某些歷史學者、政治人物迴避戰爭責任的態度甚為痛心,《亞洲、太平洋戰爭》一書就花了不少篇幅駁斥有問題的觀點。
有學者認為太平洋戰爭或日美戰爭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爭地盤,不是侵略,故此日方對英、美等國不負有戰爭責任,只是戰敗而已。據此邏輯,美國向日本大小城市發動地毯式轟炸以至原子彈攻擊也屬向無辜平民的殺戮,形同戰爭罪行,沒理由只有日本被定罪,日本某程度上也是受害者。
吉田裕則認為把日中戰爭跟日美或太平洋戰爭切割成兩場不同的戰爭,要不是太單純就是扭曲歷史。從軍事上看,太平洋戰爭根本在中日戰爭的延長線上。儘管日本政府長期不把自九一八事變開始的中日軍事衝突稱為戰爭,但實質上至少自1937年蘆溝橋事變開始中日之間已爆發全面戰爭。
而美國跟日本交惡,向日本作出嚴厲經濟制裁正正跟中日戰爭直接相關。當時美日談判焦點就是要求日本自中國撤軍,放棄大部份既得利益,尊重中國的主權,確保各國有公平的商業利益。
可是,日本軍方包括陸軍、海軍都強烈反對撤軍,特別是東條英機掌控的陸軍省。他們認為一旦撤軍,就會危及滿州國及日本對朝鮮的統治,甚至關乎大日本帝國的存亡。正是在這樣的執着下,日本一方面跟美國談判,另一方面則積極備戰,計劃如何偷襲美國以重創對手,好把西太平洋變成日本內海,令東南亞資源包括印尼(荷蘭屬土)的石油源源流入日本,支持長期作戰。
單看這樣的部署可見到,太平洋戰爭或日美之戰完全是日本侵略中國戰爭的擴大版,也就是說,美國在太平洋發動的是反侵略戰爭,所謂戰爭罪行、責任跟日本完全不一樣,不能相提並論。
此外,吉田裕也戳破偷襲珍珠港是因為日本外務省太遲逞遞宣戰書的「神話」。根據他的研究,早在1941年11月5日的御前會議,日本從天皇到政府部門已確認要向美國發動攻擊,接下來跟美國的談判只是為陸海軍動員作掩護。此外,外務省只是把中止談判的照會以普通文件用電報傳予日本駐美大使館,沒有作為優先項目處理,顯見是在配合軍方的戰爭需要,不是真心想以外交談判化解危機。
更何況日本外務省遞交予美國政府的不是宣戰照會,而是斷絕外交關係的照會,不意味日美已處於戰爭狀態。可日本軍方卻對美國夏威夷發動猛攻,擊沉多艘軍艦及炸死數千軍民。單是不宣戰而襲擊美國領土已是侵略行為,美國反擊則是自衞戰爭,兩者可不能顛倒。
書中還有其他章節分析日本軍方高層如何禍國害民,他們對日本國民的傷害比美國的轟炸大得多。對吉田裕而言,太平洋戰爭是日本軍政高層發動的不自量侵略戰,日本在二戰的角色首先是個侵略者,不是受害者。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