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創意】苛政猛於鬼 - 余家強

【有限創意】苛政猛於鬼 - 余家強

上次談及,本格派的鬼古不應該太講因果報應、諷刺警世,甚至倩女幽魂式的浪漫淒迷也削弱了恐怖效果;那當然,更不應該涉及政治,政治通常只令人失笑或反胃。
但政治是,你不找它,它總會找上你。直至今時今日,內地仍然原則上禁止開拍鬼怪題材,這件事本身便是怪談一則──天方夜譚了。唯物主義無神論,容不下有比共產黨更法力無邊的東西存在,這關乎立國根基不可動搖。港女黃真真執導《消失的愛人》,被內地傳媒歸類為「靈魂系」,不知算褒算貶,當事人安然接受,巧立名目可望獲審批過關,共產黨不相信有鬼,但很難否定人有靈魂,於是撞鬼改稱為靈魂歸來,也是一種中國特色。如果非出現鬼不可,最終要解釋成騙局、誤會或有人精神錯亂。有導演教我,衷心欣賞電影的話,請於散場前五分鐘離開戲院,避過那些解釋好了。
另一條出路則靠文學名著幫到手,例如改編《聊齋誌異》即可名正言順談神論鬼了(同樣道理是為何近年如此多孫悟空),但《聊齋》《西遊》屬於頂級經典,其他冇咁經典的得唔得?點解古人寫的鬼古可以而現代人寫的不可以?古今界線如何?哪些獲批哪些不獲,又提供了官員們上下其手的空間。
我和倪震談起他尊翁倪匡和金庸等大師怎樣令香港成為「小說港」,他答:「有創作自由嘛。」對,所謂自由不一定指談論國家大事,相反,政治可怕在,你想寫些小情小趣奇聞異事來迴避它,亦諸多禁制。
公平地講,不單共產黨不單鬼古──為什麼金庸一枝獨秀?撇開大陸,照計台灣何其多文字高手。卻原來,在國民黨白色恐怖下忌諱武俠小說夾雜歷史,怕作者借古諷今,君臣誤國、志士受讒、光復不了江山(例如《射鵰英雄傳》)通通觸及當年蔣政權痛處,於是寶島武俠小說一律架空於明確歷史背景之外,猶如無根之草,故事唯有環繞門派爭霸或群雄奪寶,格局自然狹小,亦失去了古意盎然的韻味。既然這樣,倒不如洋務運動好了,以占士邦變身《楚留香》和《陸小鳳》、化武俠為偵探間諜的古龍跑出,古龍讀的是淡江大學前身英語專科。
別忘記,古龍熊耀華於香港出生,受啟蒙後才赴台,《楚留香》實際靠TVB劇帶紅;馬來西亞巨俠溫瑞安也八十年代在我城成名。自由土壤孕育出自由靈魂(而非鬼的代名詞),我說香港曾經是全球華文界奇蹟般的「小說港」,良有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