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港青人性規劃梯田式跨代共居

八方人物:港青人性規劃
梯田式跨代共居

發展與保育是永恒的對立?有沒有想過一個住有10萬人的新市鎮,可能每戶天台都是綠化空間,種菜、休憩,又或者回家路上已是行山徑,透過規劃,令每個人擁有具尊嚴的生活空間?在越劏越細、越住越貴的香港看似不可能,一班年輕人卻願意動腦筋,望自然與發展共生,從人出發,帶出「跨代共居」,體現長幼互補、空間共用的好處。
智庫思籌知路早前舉辦「上車有望」Dream City實現大賽,參賽隊伍要規劃100公頃、居住10萬人口的香港新市鎮。團隊「佰合」在比賽中獲最受歡迎獎及最優秀作品獎,以梯田式房屋作主軸,規劃依山而建的梅窩新市鎮;提倡長幼共住,住客共用基本設施,區內有大量公共空間,促進社區關係。

「佰合」與「城郊合一」團隊均將設計結合保育。

盼為香港另覓發展出路

成員之一的葛立忻指,「香港成日掛住金融地產食老本,冇第二條新出路,我哋建議創意產業、創科生態,自己種有機食物,用科技控制土壤監察空氣」。隊友郭子朗補充:「梯田結構可以做到每個天台都係綠化空間,啲人只要走上去就可以種菜、耕田同休憩,而唔係鏟晒成個山密麻麻去起樓。」
另一成員廖醇祖則說,面對越劏越細的生活環境,何不想想共用空間?舉例說400呎劏予4人,各只得100呎,但如果共用廚房,各人佔用空間就鬆動得多。
「佰合」成員由70後到90後都有:70後的葛手持物業值逾千萬元;80後的廖則先後在逾10個國家居住,由美國搬回香港,與家人租住一個比美國住址細一半、租金卻貴一倍的地方;90後的郭則剛投身社會,與女友以萬元合租300呎單位,因租住開支大,已成為「月光族」,各人不同的體驗,均令設計照顧各階層需要。
最具創意獎及最佳製作獎得主「城郊合一」,成員則是90後青年,當中有人以3,000、4,000元租住市區劏房,深知無殼蝸牛之苦。他們選在白泥作規劃,設想以個人快速運輸系統,將集體運輸由地面移到地下進行,料至少可騰出多四成土地。成員郭訟揚說,他們要顛覆香港向來移山填海,只在平地發展,以城市為核心內圍,郊野是核心外圍的傳統規劃,冀善用空中及地底,「點解原本花花草草鏟走晒,但喺樓中間起番個公園?」
發展郊野公園從來極具爭議,兩個得獎團隊均強調,發展與保育應結合而非對立,認為發展棕地同時,綠化地亦非碰不得,關鍵是如何規劃,並指政府應改變諮詢模式,規劃之初已應讓公眾參與。
■記者陳雪玲

依山而建的梯田式房屋提倡長幼共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