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懷疑與信任 - 李怡

世道人生:懷疑與信任 - 李怡

林子健事件,由傳真社披露6間店舖的天眼片段而帶來逆轉,幾小時後警方以涉誤導警務人員將他拘捕,通宵扣查。於是事件變成羅生門,無人確知真相,種種陰謀論紛紛出籠,贏家輸家之說莫衷一是。原來認定中共不可信,逆轉後是林子健不可信、民主黨不可信,亦有認為披露影片的傳真社的報道手法有問題,警方亦不可信。有陰謀論認為製造這事端是為了「反一地兩檢」,亦有更深層次的陰謀論認為製造這事端是反「反一地兩檢」。
事件撲朔迷離,引證了電影《十年》的一句話:「這十年來,我們學得最多的,是陰謀論,而我們失去最多的,是信任。」
我沒有任何憑證去釐清事實。但作為一個評論寫作者,職責是貫徹第四權即對掌實際權力者的監督,因此在信任與懷疑的權衡中,前提固然是必須尊重事實,而在真相未明的情況下,我永遠對掌權者抱置疑態度,對無權者則會較比寬容。
警方以誤導警務人員將林子健拘捕,使人聯想到李波、林榮基事件。李波太太曾經就李波失蹤報案,其後李波宣稱是「用自己的方式」回大陸;林榮基說他在大陸被擄和禁閉後,回香港仍然受到大陸強力部門監視。這些說法都無證據。香港警方沒有因為他們誤導警務人員、在香港社會散佈恐慌而拘捕他們,莫非傾向相信中共越境施暴的事實?——我不會說是越境執法,因為基本上那是無法無天的施暴。正是由於警方沒有認為李波、林榮基事件是誤導警務人員,因此人們才會相信林子健被擄,陪同林子健開記者會的民主派才會(可能)中招。
儘管陰謀論不能輕信,但懷疑卻是基於過往事實造成的。在行政權力全面向中共那一制傾斜、甚至被控制,立法權淪陷於建制派的多數暴力,現在連司法的獨立性也成疑問的情況下,對香港行政、立法、司法全面置疑,是市民難免的選擇。
美國前總統甘迺迪說:「公眾的信任是一個有效政府的基礎。」中國的《論語》說「民無信不立」。沒有人民的「信」作為執政基礎、政權立不起來,等於不能執政了。問題是現在不僅是執政者,連反對派的「信」也立不起來。
德國社會學家Niklas Luhmann(1927─1998)為信任下的定義是:「信任是為了簡化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係」。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互信,許多事情都要懷疑對方的動機,合作關係要設置重重防火牆,就複雜到難以運作了。
公眾對一個政府或從政者(包括反對派)的信任,則基於3個因素:誠實、能力和價值觀的相似性(value similarity)。
港英時代100多年好不容易建立的市民對香港行政、立法、司法的信任,主權轉移20年、特別這5年,就被破壞殆盡。
林子健事件,反映市民對權力部門、對從政人士的信任幾乎蕩然無存。在這樣的時代、這樣的社會,我們怎樣生存呢?我想到的只有一句話,就是守護我們自己的心靈,不要被權貴意識所俘虜。做到這,就是絕望中的希望。

周一至周五刊出

李怡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