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對於腳底按摩穴位圖不感到陌生,亦即是腳底不同部位是身體不同內臟、部位的反射區。很多人卻不知道耳朵上也有類似的反應區,且中醫常利用這些反應點治療疾病,中醫稱之為耳穴治療。
中醫一向強調整體觀,意思是身體各部位互相連接,互相關係,一處有病,則會影響他處。簡單來說,耳穴的概念是局部反應整體,耳穴分佈在耳廊上,猶如一個倒置的胎兒,結合了傳統中醫學與現代醫學,因此耳廊的穴位名既有解剖器官名,也有中醫特有的醫學名詞。
耳穴以不同器官、臟腑、身體部位或病名來命名,醫師會根據病情選取不同穴位和不同的刺激方法,來達到治療目的。刺激穴位時,大多都能感受到痠、脹、痛、熱等感覺。刺激穴位方式有針刺、埋針及壓貼幾種,以壓貼最為常用。壓貼法即是用膠布把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貼在相應穴位區域,留2至3天患者自行按壓膠布,以達到長期刺激穴位目的。
除了透過刺激耳穴來治病外,還可以通過查察耳廊有否變形,或其他病理改變來協助醫師了解身體內的改變。當人體發生病變時,與機體相對應的耳穴呈現各種各樣的陽性反應,如在脂肪肝患者的耳穴肝區反應點可有黃色突起、或按壓該區可出現較明顯的疼痛。其餘的表現可以呈現為變色、變形、丘疹、脫屑、血管擴張等。
耳穴可治療的疾病範圍廣泛,常與中藥與針灸合用。近年研究發現耳穴治療的療效較明顯,且比其他方法具優勢的包括肥胖症、失眠、痤瘡、痛經、圍絕經期綜合症、便秘、青少年近視,戒斷綜合症如戒煙,戒毒等。
耳穴療法簡單、方便、無副作用、療效快、花費少、適應證廣等,病人可一邊貼耳穴,一邊維持正常生活和工作,長期刺激穴位,使療效更持久。
撰文: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香港仔)周翎風醫師
隔周四刊出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