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在老家的日子,幾乎每天途經數百年風水塘,感受它的無奈,觸碰它的風霜。
不用時光隧道載我們回到童年舊時,就是90年代中旬,原貌仍未變得過份,附近還有其他幾個魚塘,連片菜田;先建天水圍,築輕鐵,再而西鐵,整個環境漸變塵土飛揚,塑膠瓶滿路,膠袋隨風飛舞,好好一片原濕地水土速變廢墟。
發展帶來原來不是進步,為數不少天水圍公屋益了並非建設我城的港人,我;當然不包括既得利益者,喪失了故鄉,周遭惡變如此陌生舉目無親。
為建輕鐵,配合聚星樓數百年歷史風水塘,先被斬去百分之三十,轉移用途成為渠務署蓄水池又少百分之十,餘下風景不過舊時一半多少少,也已好運;其他魚塘菜田全數徹底被消滅,環境惡變只有更壞,沒有最壞!
渠務署的功能不是將本港河流全變英泥水渠?如未能改作英泥鋪底蓄水池、魚塘被廢改成車場露天倉?
塊肉餘生風水塘被闢作蓄水池之後,渠務署團隊理應掌握專業知識,美化水土及其周遭環境,將池水運作免水浸氾濫之餘也應按照一個擁有生命的水塘輔助加強生存的條件。文化層次分明不比高官厚祿高的鄉下塘主都明白,每年最後一造漁獲收成後,已近農曆年,北風吹得緊緊時節,將塘刮光,讓塘底被吹乾,是為「乾塘」。
過年後,龜裂塘泥一方一方起底變作貴價肥沃種花土壤,雨季來時,灌以新水,含養份、酸性過高的塘泥已鏟除,儲水量與氧份增強,周而復始讓水土生命延續不息。
渠務署仝人可調查紀錄,自從風水塘被迫成為蓄水池之後,是否從未試過乾塘?水量被污泥霸佔,周遭環境被忽視,請問各位有些什麼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