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逾30年歷史的交易大堂將在10月後完成歷史任務,多名資深經紀表示不捨。股齡逾40年的中潤證券主席蔡陳葆心(圖)對交易大堂不再續租感可惜、無奈,雖時代轉變,科技進步令交易不必局限於大堂,但此乃交易所獨特形式,「之後會唔同咗,冇晒氣氛」。
「集體回憶丟淡晒」
在交易大堂擔當證券行出市代表的經紀,之所以名為紅衫仔,皆因他們全須穿紅背心出市。「紅衫仔」最早起源於70年代,當時四大交易所未合併,仍採人手上板交易模式,最初出市員只掛臂章作識別,但因不夠顯眼,最後決定改穿紅色背心,前後均印有經紀編號,一直沿用至今。
聯交所前理事、佐雄證券主席李佐雄憶述,當時抽籤決定號碼,個別經紀間可互換,一旦離任要交還號碼,聯交所會再分派予新的出市代表,但後期號碼已「撈亂晒」,難再看出經紀屬於哪家證券行。交易大堂櫃枱每3年續租一次,李佐雄形容「每次續約就少啲人」,現時證券行系統可直駁交易所,令交易大堂使用率低,「唯一好處係出事機會低,冇聽過交易所會停電」。交易大堂多年來數度縮小規模,「經歷咗咁耐,集體回憶都丟淡晒」。
不過亦有人只交租「支持」,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旗下的恒豐證券,至今仍以逾萬元月租交易枱,只有一名代表駐守,大部份買賣在寫字樓進行,「咁多年都有感情」。港交所前董事、東泰集團主席李君豪以往亦曾租用交易枱「支持吓」,他同意現時「唔需要寫黑板仔」,交易大堂非必要,對新股上市、領導人到訪等儀式仍有意義,惟為此保留大堂則不太划算。
■記者黃翹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