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
港府推廣「一帶一路」理念講足四年,鮮聞香港中小企能分享具體成果,但原來港資則樓「何設計(hpa)」已贏得馬尼拉大型項目的設計標,副董事總經理何力治更笑言坊間覺得「一帶一路」似口號,全因「基建做8年、10年走唔甩」,又有風險,想睇短期實效難,但外闖背後卻非盲目跟風,全因憂慮中港市場飽和,想及早開拓新市場。
何設計由何力治的父親何顯毅創立,屬首批回中國發展的港資則樓,但三年前一場內房調控,令各大則樓生意重創,不少又轉回香港市場競爭。何力治慶幸,公司高峯期生意僅一半來自內地,境況已比同行好。
去年奪馬尼拉大型項目
但何力治未敢穩坐釣魚台,他自言很擔心未來10至20年市場將飽和,故五年前已到印尼考察,碰上當時「一帶一路」計劃出爐,他2014年穿梭東南亞七、八個國家,其後一半時間留在馬來西亞與當地政府、企業聯繫。經過數年鋪橋搭路,去年終擊敗其他港、星則樓,贏得「新馬尼拉灣國際社區」設計標,項目由馬尼拉市政府與菲律賓UAA建明集團合作,公司擔任建築師,成為本港少數有眉目的一帶一路項目。
不少中小企對一帶一路卻步,全因怕投資如泥牛入海,何力治坦言曾有「痛苦經歷」,故要留意一帶一路國家政權穩定性、政策、文化及稅制等問題,像東南亞貨幣滙率波動大,部份發展中國家又收「預扣所得稅(Withholding Tax)」,若要將營收滙回香港「一出一入好傷,Withholding tax差唔多10%,如果要帶10蚊返香港,政府扣1蚊,滙率又跌幾百(百分點),十蚊得五蚊返嚟」。加上部份國家保障當地企業,要當地人持股51%以上,「我哋一定要揸細股,即係畀人恰。」
然而,他指不少中國國企已到沿線國家插旗,政策銀行起了啟動作用,刺激東南亞國家整理政策,像其馬尼拉項目,「成個審批係三個月,連公眾諮詢係四個月」,若本港相同項目可能仍糾纏於立法會和政府之間,「40年都做唔到。」
他指,港資要找的是應對風險的方法,好似先行探路,「千萬唔好一下子瞓身落去做」,選擇自己較熟悉的市場,再找項目試水或與當地企業合作,或僅以顧問身份提供專業服務。
記者:方楚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