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經典電視劇《大時代》中,身穿紅色背心的股票經紀穿梭交易大堂的場面,將不復再。屹立32年的港交所交易大堂,因證券交易電子化後,使用率長期偏低,故港交所決定今年10月後不再續租,交易大堂正式「退役」,完成歷史任務。
記者:黃翹恩 周家誠 程俊華
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向傳媒透露,港交所昨日正式發信通知證券行,指由於交易大堂使用率低,今年10月租約到期後,將不會再續租予證券行。港交所發言人回覆本報確認屬實,指目前大堂每日平均只有30名經紀出市交易,相較1993年高峯時期逾1,400人出市,不可同日而語。
交易大堂至今已有32年歷史,1986年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進行「四所合併」,成今日的聯交所,並遷入現址中環交易廣場,交易大堂即在1986年4月2日啟用。
交易大堂最初面積達4.5萬平方呎,全港上市股票交易都在此地進行,由於早期交易未完全電腦化,大堂十分熱鬧,交投熱烈時經紀更會「九秒九」奔跑穿梭大堂落盤。1992年講述股市風雲的電視劇《大時代》,亦是按交易大堂設計,搭建場景拍攝。
不過,自90年代起股票交易及結算趨自動化,1996年第二代自動對盤及成交系統啟用後,可對接場外證券行的終端機,交易不再局限於大堂,越來越多證券行棄租。2000年第三代交易系統進一步令交易電子化,當時仍有594名出市代表,貢獻大市成交16.36%,惟已有聲音要求關閉交易大堂。至2014年,交易大堂只貢獻整體大市成交額僅0.2%。
交易廣場由置地負責發展及作為大廈大業主,不過交易大堂範圍的業權,卻屬於香港政府,再由政府租予港交所。港交所未有披露租金金額,惟以交易廣場市值呎租140至150元計算,交易大堂月租料高達630萬至680萬元,年租金支出可逾8,000萬元。近年中環寫字樓造價急升,樓面呎價更達3.5萬至4萬元,故交易大堂估值隨時可高達18億元。
改裝成多用途「金融地標」
2005年交易大堂曾作翻新,面積銳減三分之二,加設會議展覽設施可供出租,翌年重開時,交易櫃枱數目只餘294個。時至今日,交易櫃枱僅得62個,月租約7,000元,雖然每張枱可容納兩名代表,但事實上每日只有約30人出市,不少資深經紀亦沒再租用大堂。
港交所發言人表示,現正向證券商了解繼續使用證券櫃枱的需求和意向,若有一定需求,會探討另立新租約,研究將交易櫃枱遷往中環鄰近辦公地點,亦會盡量協助證券商,減低遷址對他們的影響。
港交所又指,計劃將交易大堂現址,重新改裝為一個多用途、具代表性的「金融地標」,用以推廣香港金融市場,新場館可用於舉辦儀式、展覽、會議及投資者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