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盼青年有承擔是葉公好龍(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政府盼青年有承擔是葉公好龍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特首林鄭月娥在大學生軍事生活體驗營的結業禮中發言,呼籲年輕人反思自己的角色和對社會的承擔。幾天之前,前財政司長梁錦松先生則指出樓價太貴,令年輕人絕望,呼籲政府要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就連政務司長也來湊湊熱鬧,呼籲青年人積極做義工。
香港的權力階層及政府突然好像十分關心青年,青年是不是應該感到幸福?
政治領袖說這些話很正路,如果不以人廢言,林鄭月娥的說法,也當然是很正確的。但當話出自今天特首之口,指向的是哪碼子的承擔?是不是就是林鄭月娥所說,透過參加了那個體驗營而培養出「自律、服從」精神的青年,而不包括那些不願意服從政府權勢的青年?政府又會如何面對那些有不同擔當的青年?
佔領運動時,很多青年積極投入和參與,為的就是要建立更民主、更問責的政府。當時大部份的參與者都只是默默無聞的青年,有如鄰家小孩一般的學生,也有普通的在職青年,其中有不少甚至辭掉工作而積極投入。今天在街上碰上,沒有人會想像到某一位在日本餐廳做侍應的年輕人,或者在商店的銷售員,或者靜靜坐在課堂一角的大學生,當年原來都激情過、投入過、盼望過。當年他們有這樣的承擔,就因為他們覺得香港是他們的家,希望長遠在這裏安身立命,希望香港社會把他們看作是持份者。
政治領袖是不是也應該反省一下,究竟為青年建構了怎麼樣的現在,展示怎樣的未來? 社會有沒有公平地對待年輕人?在當權者的眼中又是如何看待今天的年輕人?
梁錦松及林鄭月娥的言論,代表了在今天香港這個被壟斷了的體制下,當權階層對「青年」的兩個主流的觀念。
經常說,「樓價貴」、「發展機會沒有以前那麼多」,造成年輕人的憤怒及不安,因而很多人才會反對政府及參與政治運動。簡單講,是認為青年「發窮惡」,如果讓他們得到經濟實惠,問題便迎刃而解了。只要有屋住,有穩定的工作,他們便會乖乖就範,順應主流的權力論述,成為社會的「零件」。
如果真正去了解過今天的年輕世代,當知道這是十分片面的看法。說得清楚一點,是把年輕人看扁了,以為他們都只追求個人的利益,只希望可以在房地產投資的遊戲中分一杯羹。
林鄭月娥的觀點也反映了當權者的雙重標準。所謂有承擔,所講的便是作為權力階層希望年輕人的承擔,因此,所指的就是要努力讀書,搵份好工,然後順應社會上的要求,做「正常」的人,結婚、買樓、生仔、追求個人經濟的改善。幾十年來,不是一貫如此嗎?如果不能根據這一套被那些權力及既得利益階層界定了的程序,所有的其他追求及爭取,都不屬於他們口裏說的承擔和社會責任感。

用盡工具整治抗爭者

這是以標準化了的面譜,套進每一個年輕人的身上。如果不肯接受這個面譜,不但不會被確認為正常及符合社會期望的,「有擔當」、「守紀律」、「服從」的青年,甚至會被視為社會上的搞事者,是「廢青」,是「不正常的零件」,會被「修理」。
今天的特區政府好像很重視年輕人,但說穿了,把這一種對所謂「社會承擔」的論述聚焦於青年,客觀效果是把今天香港面對的很多問題都變成了青年的問題,令香港今天面對的政治爭議及發展模式造成的社會對立,簡化為世代利益分配的問題。真的是如此嗎?
除了標準化了青年的面譜之外,政府又如何對待與政府有不同承擔理念的那些青年?先不談那些可能曾經參與示威暴動中真的出現了暴力行為的少數,對於那一些只是以公民抗命的態度來參與抗爭行動的年輕人,政府有重視過他們或有胸襟去接受及確認不同於政府那一套標準的承擔嗎?反過來還要窮追猛打,要用盡手頭上的法治與專政工具來整治他們,不令他們坐監誓不罷休。
政府希望青年有承擔?葉公好龍而已!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