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亮話:拒絕再玩? - 張亮

也說亮話:拒絕再玩? - 張亮

筆者數月前於同欄「受埋我玩」*一文中提到在60年代,香港賽馬會曾捐款15萬在葵涌石籬興建一個色彩斑斕、融合雕塑及幾何圖案元素的遊樂場。這個超前衛的設計與現時的遊樂設施大有不同,引起不少讀者的興趣。然而,由於遊樂場已被拆卸,相關公開資料寥寥可數,於是筆者決定一探究竟,找出當年大膽創新計劃由構思到實行的來龍去脈。
翻查本會捐款舊文件及紀錄,竟然找到遊樂場設計師Paul Selinger於1968年提交的歷奇遊樂場(Adventure Playground)計劃書。
Selinger當時於香港大學校外課程部任教,眼見基層市民居住在環境擠逼的木屋、安置區等,青少年嚴重缺乏康樂設施,但礙於其時社會資源非常有限,政府未能提供足夠的康樂文化選擇。看到這個問題,Selinger以其藝術家的背景、行動派的性格,大膽提議在葵涌石籬興建一個融合當代藝術和歷奇元素的遊樂場,並設計了一系列如雕塑般的遊玩設施,能夠美化市區之餘,亦能讓青少年用自己的想像和方式,在具備人文氣色的公共空間中自由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東亞銀行董事馮秉芬爵士,大力支持Selinger的計劃。透過馮爵士與各方的奔走努力,計劃成功獲得當年市政事務署批出石籬徙置區一塊32,000平方公尺的空地。只需有機構願意捐款支付興建成本,一片特別的公共空間便能成真。
馮爵士認為這項計劃可讓徙置區的青少年在遊玩中接觸藝術,亦讓公眾享用舒適的公共設施,十分切合馬會對青少年及體育康樂發展的支持,於是作為中間人,向馬會推介這項計劃。在得到馬會的捐款支持後,前衛的歷奇遊樂場最終得以落成。
歷奇遊樂場建成後,場內有11座現代雕塑,它們既是藝術品,亦是青少年可以自由穿梭的滑梯、攀架、隧道或是不可命名、全憑想像的玩物。Selinger曾在訪問中提及:「Sculpture is a reflection of the times we live in.(雕塑反映我們身處的時代)」而這11座雕塑記載的,不但是香港的60年代寶貴片段,也是時代精神無限可能的印記。
我們還有大膽創新的勇氣嗎?我們還有摒棄門戶、跳出思維框框的寬容嗎?我們還有接受不落俗套的器量嗎?我們還有尊重自由選擇的信念嗎?可以把這種創新設計精神再次帶入社區,讓公共空間、人文生活更活潑幽默嗎?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320/199636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