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經常飽受海洋垃圾困擾,有環團發現香港的垃圾或隨水流漂到澳門及台灣。世界自然基金(香港)年初將110個GPS儀器放入沙田城門河、大澳、油塘坑渠等位置,測試陸地垃圾漂流路線,發現40%在坑渠放置的儀器,有一半循渠道通往河流出海,最遠漂到台北。環團指測試證明海洋垃圾是跨境問題,促政府加強源頭減廢,教育市民勿把坑渠當垃圾桶。
記者:廖梓霖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和專注本地環保科技發展的企業MakerBay合作,在今年3月展開為期一年的海洋垃圾大追蹤計劃,近300名中學生參與。計劃透過在全港各區放置GPS定位儀器,模擬陸地垃圾進入雨水渠、河流和香港水域的路線。基金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育養海岸)楊松穎指,在6月至8月期間,300名中學生在沙田、天水圍、觀塘、鯉魚門等11個地點的渠口及河道放置GPS裝置,每個地點共放置10個,共110個。
放置GPS系統後,研究人員以網上系統追蹤裝置去向3星期,每隔一日便會上網截圖,記錄裝置漂至河、海中或岸邊的詳細流程。楊松穎指110個GPS中,在坑渠口放出的約佔40%,當中已經有一半經河流流出大海;另外70%的GPS循河道漂流,有40%亦流出大海。
環團:勿當渠口是垃圾桶
楊指有一個於今年6月在油塘放置的GPS系統,更在7月21日循海路漂流到台北;亦有兩個分別在大澳和葵涌放置的GPS,經本港西南面漂流到內地和澳門。
研究持續一年,最快於下年3至4月有最終結果。楊稱現階段可證實海洋垃圾屬跨地域問題,希望港人不要再當坑渠口是垃圾桶,因垃圾很大可能漂流出海,影響海洋生態;他敦促政府增撥資源,做好源頭減廢。
環境局指自2015年4月起,海岸清潔跨部門工作小組已加強清理海洋垃圾,及提供支援措施,以減少廢物進入海洋;小組早前已檢視全港多處沿岸地點過往兩年的數據,評估各區出現海上垃圾的地點及其優先次序,本月會制訂新的優先處理地點清單。渠務署稱雨水排放系統的上游進水口一般都裝有格柵,會按個別地區需求物色合適的大型雨水渠出水口,試驗裝設浮欄,測試攔截垃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