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如何令人變蠢? - 馮睎乾

學校如何令人變蠢? - 馮睎乾

「我不想你的孩子被囚,不想把他交給抑鬱暴躁的學校老師,不想他心靈受創,和其他孩子一樣,日做十四、五小時苦工,像個擔夫。」這是四百多年前法國散文家蒙田寫給居松伯爵夫人的話,狠批的對象是中世紀教育,但今天香港家長應該甚有共鳴。中世紀教育有三大特點:死記硬背、內容抽象、集體受訓。跟今天有何區別?感謝祖國,我們多了那個不知葫蘆裏賣什麼藥的「國民教育」。現代文明突飛猛進,牛頓力學被相對論修正了,人工智能也被創造了,怎麼教育還滯留在中世紀?
蒙田那時代有句俗諺,所謂「法蘭西智慧」(La sagesse Francoise),意指「早慧而不持久」(une sagesse qui prenoit de bon'heure, et n'avoit guieres de tenue),類似中國人的「小時了了」。他聽有識之士說,孩子被送進學校,才變得那麼呆頭呆腦。那麼蒙田本人又如何?他怎麼倖免於難?沒錯,又是「成功需父幹」:蒙田老爹是波爾多市長,為了令兒子輕鬆掌握當時的精英語言拉丁文,特地聘請一位不通法語,但操流利拉丁語的德國醫生,由蒙田呱呱落地開始,便日夜向他說拉丁語,連自己和妻子,甚至家中僕人,在小蒙田跟前也不說法語。全賴家庭教育,蒙田在校不必費神學習──當時教育以操練拉丁文為主──可隨心所欲看書,換句話說,他實際得益於今天所謂「Homeschooling」,而非「萬惡」的集體教育。
有教書的朋友跟我說,教育局推「STEM教育」(即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教育),學校為交差,規定老師某學期的教學,必需包含STEM元素。朋友教英文,怎STEM呢?她苦笑:「廿年前學校印工作紙,但政府推IT教學後,我們就把同一張工作紙放入PowerPoint,現在講STEM,這張工作紙就搬到iPad了。」學校教育往往如此,不唯香港,各地皆是,不止今天,自古而然。上有趕潮流的政策,下有走捷徑的對策,教育怎可能不中世紀?培養孩子的美德和判斷,只能是父母的責任。